從“碼頭”到“桌頭” 四代人傳承重慶火鍋百年
中新網重慶7月1日電 題:從“碼頭”到“桌頭” 四代人傳承重慶火鍋百年
作者 李晨
盛夏重慶暑氣蒸騰,圍爐共坐、紅湯沸騰的重慶火鍋,勾勒出山城的市井圖景。譚旭火鍋店位于重慶兩江新區天宮殿街道,店內灶臺之上,辣椒、花椒、姜末在熱油中碰撞。
譚旭生于火鍋世家,血脈里流淌著紅湯基因。“自打記事起,我就跟在父親身后學著招呼客人,”他回憶道,“父親說,我的外祖父、外曾祖父都靠這火鍋營生。”

火鍋是重慶的一張名片,現吃現燙,與巴蜀濕熱氣候相適應。明末清初,嘉陵江畔的碼頭工人在艱苦勞作中創造出最原始的火鍋形態,商販們改良了吃法,推出挑擔叫賣的流動火鍋。
譚旭的外曾祖父蔣兆年,便是這碼頭火鍋大軍中的一員。1918年,他在重慶永川的江邊碼頭支起扁擔,售賣簡易火鍋。粗獷的辣、咸、鮮,是碼頭工人對抗疲憊的“利器”。這門手藝傳給其兒子蔣國金,他肩挑父輩扁擔行走于市井之間,憑借好味道在街坊鄰里間攢下口碑。
扁擔漸遠,滋味愈鮮。20世紀60年代,歷經兩代人的扁擔營生,譚旭家族的火鍋技藝完成從“碼頭”到“桌頭”的關鍵轉型。第三代傳人譚安富(蔣國金之婿)開設起固定門店。面對食客日益提升的口味要求,他不斷調試麻辣配比,致力于達成“辣而不燥,麻香醇厚”的味覺平衡。
“傳承百年的味道于我,遠非一鍋紅湯,更是一份家族使命。”如今,第四代傳人譚旭面對的已是硝煙彌漫的“火鍋江湖”。他選擇以創新守護傳統,在火鍋底料中融入家鄉重慶永川秘制豆豉。黑豆經歲月發酵,回甘悠長,滿足當代食客的進一步口感追求。

在譚旭看來,面對這項走過百年的家族手藝,他不僅精進自身技藝,更傾力培養后繼力量。
“炒料不是光靠力氣,得懂‘聽’鍋。”學徒閆華勇站在灶臺旁盯著紅湯說道。20余年間,他從識料新人成長為聞聲辨火候的行家。后廚中,10余名青年在譚旭的言傳身教與日復一日實踐中,從辨識香料、掌握油溫起步,逐步領悟著技藝精髓。
為擴大技藝傳播,譚旭還牽頭開辦火鍋底料傳統制作技藝培訓班,系統教授原料辨識、配方原理及炒制工藝,迄今已培養學員30余名,結業者或返鄉開店,或成為餐飲業技術骨干。
重慶市火鍋產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重慶有火鍋企業1.77萬家、門店3.7萬家。(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7月01日 16:43:56
- 2025年07月01日 15:46:28
- 2025年07月01日 15:39:10
- 2025年07月01日 14:44:24
- 2025年07月01日 12:19:15
- 2025年07月01日 10:57:34
- 2025年06月30日 19:59:15
- 2025年06月30日 15:45:25
- 2025年06月30日 14:02:43
- 2025年06月30日 14: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