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變化)浙江義烏的“大市場”:腳步匆匆 上新不停
中新網義烏9月21日電(董易鑫)前不久,浙江義烏第六代市場核心標志項目全球數貿中心結頂;去年,全國首個新能源產品市場在當地投用……位于浙江義烏的“大市場”,正不斷擴容納新。
時間回到20世紀80年代初,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開業,當地官方提出“興商建縣”的方針,放寬企業審批政策,簡化登記手續,個體戶數量快速破萬。

而今,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市場抽樣成交額連續33年居全國專業市場第一,在冊市場經營主體突破百萬戶,超210萬種商品發往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迭代升級Chinagoods平臺“展示交易+關匯稅、運倉融”的一站式貿易服務功能,集成數字老板娘、AI(人工智能)翻譯官等應用超100個。
在義烏主營雨傘的商戶張吉英便是上述應用的受益者。她店鋪門前的廣告屏上循環播放著一段視頻:視頻中的張吉英手持雨傘,熟練切換英、法、德、阿、日等多國語言介紹自家產品,全網播放量超過百萬。
支撐張吉英多語種“帶貨”的是當地推出的商品貿易領域大語言模型,以及新升級的Chinagoods AI智創服務平臺。
在該平臺,商戶可以將錄制好的中文視頻上傳后轉化成數十種語言版本。視頻輸出時,后臺還會根據不同語言的發音方式調整出鏡人的嘴型,以便視頻呈現效果更加逼真、生動。
“有不少外商因為這段視頻來店里找我,對著店員、指著屏幕說‘我找她’。現在,我和我的品牌已經實現深度綁定,雨傘已經銷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張吉英說。
和張吉英一樣,在義烏市場打拼數十年的商戶不在少數。他們以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的身份深度融入市場發展,當地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是大家留下來、干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義烏市委統戰部通過組建觀察員隊伍、設立工作陣地、優化觀察模式、交辦困難問題等方式,打造了從發現問題到落地解決的全鏈條閉環管理工作體系,旨在架起聯通政府與企業、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探索建立“營商環境改革觀察員”制度,從而助力營商環境改革提升。
今年前8個月,義烏市場日均人流超22萬人次,日均開門率穩定在97%以上,53%以上的商戶每月上架新產品,45%以上的商戶擁有自主品牌。在客商的匆匆腳步下,當地商貿發展勢頭正旺。(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4日 20:33:24
- 2025年05月04日 19:40:37
- 2025年05月04日 19:21:38
- 2025年05月04日 19:19:40
- 2025年05月04日 19:12:21
- 2025年05月04日 19:02:55
- 2025年05月04日 18:13:48
- 2025年05月04日 16:10:00
- 2025年05月04日 15:53:33
- 2025年05月04日 15: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