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到星辰大海:“追光”青年跑贏科研接力賽
中新網長春5月4日電 (譚偉旗 李彥國)“核心技術不是等來的,是拼出來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對國家囑托的回應。”剛剛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李煒對記者說。
1989年出生的李煒是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下稱“長春光機所”)研究員。作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以“追光者”的姿態,不斷在光子學領域突破國際前沿技術,用科研成果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2011年,李煒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畢業,懷揣著對光學的熱愛出國留學深造。在實驗室里,他日夜鉆研,逐漸嶄露頭角。盡管國外高校向其拋出橄欖枝,他卻始終堅定回國信念:“為國家科技發展建設出力所帶來的成就感,是再多物質條件都無法替代的。”
2020年底,李煒加入長春光機所,組建微納光子學與材料國際實驗室。他帶領團隊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聚焦熱輻射的光子學特性調控前沿研究。

團隊成員白天開展實驗,夜晚分析數據。2024年,團隊成果相繼在《自然》《科學》上發表,實現了在熱輻射光子調控以及信息感知方面的重大突破,入選“中國光學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這些成果證明,中國青年科學家完全有能力站在世界科研最前沿!”李煒說。
正是有了之前的原創性理論儲備和技術支撐,李煒帶領團隊研制出一系列高性能光子和熱輻射器件,解決了航天載荷在雜散光抑制、保溫、加熱效率等方面的關鍵難題,應用于國家重大光學載荷,推動了航天器熱管理技術,連通了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科研的薪火要靠一代代人傳遞。過去幾年,李煒將更多精力傾注于育人。他牽頭組建吉林省國際科技合作重點實驗室,先后從伊利諾伊大學、東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中外院校引進多名骨干,組建了一支包括國家級、省部級創新人才和優秀外籍人才的交叉學科團隊,并與中外頂尖科研機構及學者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搭建了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
多年來,李煒和同事們用青春詮釋著“追光”的意義——既是探索科學極限的執著,更是照亮報國之路的初心。“我和團隊將扎根這片熱土,繼續書寫屬于中國青年的科技故事。”李煒說。(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4日 14:37:52
- 2025年05月04日 14:19:41
- 2025年05月04日 12:00:14
- 2025年05月03日 23:20:29
- 2025年05月03日 14:57:14
- 2025年05月03日 12:56:50
- 2025年05月03日 12:40:58
- 2025年05月03日 10:24:51
- 2025年05月03日 07:03:33
- 2025年05月02日 21: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