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非遺丨桑木琴音飛出南疆小村
7月11日清晨,阿克蘇地區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加依村彌漫著桑木的清香。村民努爾冬·司馬義蹲在院角,手掌撫過一段桑木切面,上面的年輪如同唱片紋路。他正用銼刀細細打磨一把彈撥爾的琴頸,木屑簌簌落下。良久,他纏繞好琴弦撥弄,“聽,這個聲音才對。”一段悠揚的旋律隨即在作坊中流淌開來。
努爾冬 司馬義檢查樂器。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宋海波攝
走進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樂器制作代表性傳承人努爾冬的家中,仿佛置身小型樂器博物館。地上堆放著制作樂器所需的木塊、刨、鋸、鑿等,四周墻壁掛滿了色彩斑斕、制作精美的樂器,彈撥爾、獨它爾、熱瓦普等琳瑯滿目。努爾冬正專注地用桑木制作彈撥爾的琴箱,他的雙手布滿歲月痕跡,操作工具時卻依然靈活自如。
“我從小受到父親熏陶,在縣里上學時,每逢周末和節假日,都會回家幫忙做樂器。”努爾冬說,這一做就是大半輩子,“制作樂器需要靜心,過程在他人看來枯燥,且容易受傷,但我覺得其樂無窮。”初學制作時,桑木質地堅實堅硬,需用鑿子用力鑿開,稍有不慎就會受傷,他手掌虎口至今還留有一道疤痕。但努爾冬從未想過放棄,他逐漸掌握了各種樂器的制作技藝,成為村里的佼佼者。
努爾冬 司馬義為樂器獨它爾上弦。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宋海波攝
“獨它爾、彈撥爾、熱瓦普、吉他、冬不拉、二胡等樂器我都會做,現在能制作20余種樂器。”努爾冬介紹道。樂器制作十分講究,以彈撥爾為例,需經過選料、制作共鳴箱、琴體裝飾等多道工序。其中,共鳴箱的選料最為關鍵,必須用整段桑木挖制而成。“桑木紋平滑,木質密度均勻,便于加工,成品率高。做樂器,得用皮膚去感受木紋的起伏,如同樂師彈琴不用撥片,戴上手套就會失去感覺。”努爾冬布滿老繭的手掌便是這一信念的見證。
跟隨努爾冬學習10余年的36歲徒弟艾買提·艾海提說:“跟著師傅學習,我摸到樂器制作手藝的門道,就沉下心來。”像艾買提這樣被吸引而來、扎根學習的年輕人有100多人,他們來自周邊各地,在學習交流中延續著這門技藝。從選材、琴箱制作到琴弦調試音準,努爾冬將全套手藝分解成細小步驟,讓徒弟們逐項揣摩精進。如今,艾買提也開設了樂器制作工坊,工具用得比師傅還順手,但遇到琴弦調試或老木料的特殊處理時,他仍會捧著半成品穿過半個村子,蹲在努爾冬家中討教。
小朋友觀看努爾冬 司馬義制作樂器。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宋海波攝
在加依村,像努爾冬這樣的樂器制作匠人還有許多。全村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從事手工樂器制作。近年來,在政府支持下,村子發展“旅游產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了樂器制作合作社,統一制作標準,申請注冊商標,拓寬銷售渠道,讓美妙的音樂傳向更遠的地方,也讓村民們的收入大幅增加。
努爾冬說:“我做了大半輩子的樂器,已有深厚感情。來自疆內外的游客和樂手,拿著我們做的琴看得高興、彈得開心,這就夠了,比什么都好。”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7月17日 19:12:14
- 2025年07月17日 15:38:43
- 2025年07月17日 15:07:03
- 2025年07月17日 14:10:31
- 2025年07月17日 13:33:56
- 2025年07月17日 11:29:45
- 2025年07月17日 11:17:14
- 2025年07月17日 10:50:44
- 2025年07月17日 10:35:01
- 2025年07月17日 09: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