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榮獲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

中新網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應妮)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暨2021年金雞百花電影節閉幕式30日在廈門舉行。“慶祝建黨100周年重點影片”《1921》獲最佳編劇獎。日前,影片在第16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上也榮獲最佳編劇獎。
“將宏大敘事和個性化人物塑造相結合,再現100年前,青春熱血的革命先驅、波瀾壯闊的建黨偉大歷程,影片情感表達飽滿,刻畫了充滿立體的人物群像,成功喚起了當代觀眾的情感和精神共鳴。”金雞獎組委會如此評價《1921》。
監制兼導演黃建新(編劇黃欣),編劇余曦、趙寧宇共同上臺領獎。黃建新表示:“感謝評委會授予我們團隊這個獎,從影40年,我進電影廠第一份工作是文學編輯,然后做編劇,然后電影學院導演系進修,然后做導演。這些年我其實一直沒有停下來寫劇本。我創作、和別人聯合創作、改編的劇本有20部,拍了16部,也得了一些獎。很珍惜今天拿的這個獎。”

《1921》由中宣部電影局、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拍攝,以百年前年輕的“一大”代表作為主體展開敘事,上映后獲得了非常積極的社會反響,許多年輕觀眾看完表示,像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課”。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副主任沈傳亮曾在觀影后表示:“這些人的年齡很年輕,恰恰跟‘一百年正青春’的主題非常契合。那個時候的年輕人能夠肩負起這個使命,就是表示選擇很關鍵,但能不能堅持下去,就是信念。我覺得《1921》就傳遞出了這個信念。”
《1921》電影劇本創作花費四年時間,期間數易其稿,編劇在和主創的反復交流中不斷打磨人物性格和故事細節。自2016年籌備以來,編劇趙寧宇便帶領編劇團隊在世界各地檔案館挖掘新史料,在史料儲備詳盡的基礎上為劇本創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通過大量查閱國內外史料豐富史實,構建出一條其他“建黨故事”鮮少提及的“國際視角”,同時尋找到類型敘事的突破口。
2019年加入編劇團隊的余曦則擅長類型電影的創作,曾因《毒戰》《盲探》等屢獲金像獎和亞洲電影大獎提名等榮譽。作為《1921》的第一編劇,他為電影貢獻了主要劇情段落和人物設計,并創新地將歷史人物的平凡生活趣味性融入厚重的歷史之中,將個體性和宏大敘事相結合。譬如,余曦創作的李達與王會悟在天臺的夜戲——用深夜暗示政治環境黑暗,以火種類比共產主義思想,既豐富故事情節同時又能兼顧畫面表達,將歷史人物常人化、生活化,從而增添了影片的生命力。
作為“第五代導演”領軍人物之一,黃建新(筆名“黃欣”)除了肩負該片的監制和導演之外,也參與了編劇創作。黃建新提出主旋律劇本創新思路,在敘事結構上從時代“橫截面”視角切入,以人物為中心,將故事緊扣中共一大會議這一主軸,橫向展開多個人物、多條情節線索。從而區別于以往主旋律作品編年體、大事記結構,使得影片既富有歷史意義又延展思想深度。同時在電影拍攝期間,黃建新也隨時和演員溝通,把演員自身特色和歷史真實人物特色相融合去修改創作臺詞,創造了一系列可信可親可敬的歷史人物群像。
《1921》由騰訊影業、上影集團、三次元影業、中影股份、華夏電影、中央黨校大有影視中心共同出品。就在本周一,為讓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有機會通過這部影片回望歷史,領略建黨精神,從中獲得開拓前行的智慧和勇氣,影片啟動在UME國際影城(新天地店)和中影國際影城(黨史館影院)的長期固定放映。“回望百年,星火永傳,希望通過長期固定放映,《1921》能跨越時間、空間,成為一代代年輕人了解歷史的一個‘窗口’,讓百年征程歷歷在目,讓百年初心歷久彌堅!”《1921》出品人,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程武表示。
頒獎禮上,由騰訊影業參與出品的一部關于西南聯合大學的紀錄片《九零后》也榮獲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影片由徐蓓執導,16位專家學者參與拍攝。電影拍攝了楊振寧、許淵沖、潘際鑾、楊苡、王希季、馬識途等16位平均年齡超過96歲“90后”專家學者,向觀眾親口講述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