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vs视频欧美色图国产vS视频欧美vS色图,多姿,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奇米一区二区三区,av音影先锋色色色色

(尋味中華丨文博)陶俑表情包“上新”,三國“手辦”話古今

分享到:
分享到:

(尋味中華丨文博)陶俑表情包“上新”,三國“手辦”話古今

2024年07月21日 09: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武漢7月21日電 題:陶俑表情包“上新”,三國“手辦”話古今

  中新社記者  武一力

  “莫非這就是當下流行的表情包前身?”上海游客陳斌指著陶俑笑言,“它們的面部表情很傳神,像表情包,老祖宗的智慧和手藝讓人折服。”

  “武漢考古四十年成果展”日前在武漢博物館開展,一組陳列于亞克力多宮格上的三國陶俑,神態靈動、栩栩如生,仿佛“自帶臺詞”,引人遐想。

  展柜前,有人細細端詳陶俑的動作、服飾甚至微表情,試圖從中捕捉千年前的蛛絲馬跡;有人靈感迸發,為陶俑拍攝特寫,制成表情包:一尊端著大盤的陶俑,像是在問“我能去你家蹭個飯嗎”;肩扛勞作工具的陶俑,配文“小肩膀,大責任”……還有人感嘆,這陳列于亞克力多宮格上的陶俑好似古人的“手辦墻”。

“武漢考古四十年成果展”展出一組三國陶俑,遠看如同“古人的手辦墻”。中新社記者 武一力 攝

  從景德鎮的“無語菩薩”到甘肅的“馬踏飛燕”,文物表情包近來活躍于互聯網,成為連接古今的橋梁。

  此次參展的三國陶俑約50尊,與真人等身的秦兵馬俑不同,此展陶俑每件高度僅10余厘米,頗顯“呆萌”之態。它們或著長袍,或披戰甲,皆為青瓷質地,就算周身被歲月侵蝕,也仍形神兼備。

  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部主任曹繼文介紹,俑是中國古代喪葬禮俗中的陪葬明器。陶俑經歷了從周代至明代約2500年的發展過程,漢代是古代陪葬陶俑最為流行、數量最多的時代。漢代至三國歷史脈絡相承,三國陶俑也大體繼承了漢代風格。

  1986年,這批文物在武漢黃陂灄口一大型磚室墓重見天日,由于墓內未出土紀年遺物,確切年份難以斷定,但墓葬形制、器物與鄂城東吳孫將軍墓相似,考古人員據此推測其年代為吳末晉初。墓中陶俑種類之繁、數量之多,可從側面反映墓主身份之顯赫,或為一代將軍之墓。

兩尊正在演奏的樂伎俑。中新社記者 武一力 攝

  古人秉持“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這些陶俑與隨葬器物,如拼圖般再現了墓主生前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

  其中,以武士俑、樂伎俑和操作俑居多。一尊身披甲衣的武士俑雙腿岔開站立,神情嚴肅,雙手持刀于胸前,嘴唇微張,隨時準備戰斗;幾尊跪立的樂伎俑組成一支吹拉彈唱的“豪華樂團”,悠揚的樂聲穿越時空而來;一名梳著小辮的童子,手撐地、腿后翹,表演著高難度雜耍。此外,還有奮筆疾書的文書俑、手持簸箕的操作俑以及呈爬行狀的穿山甲俑等。

  “穿山甲俑流行于三國至西晉時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可以說是這一時期武漢周邊墓葬文化的一大地域特色。”曹繼文說,“穿山甲喜食蟻蟲,在古代被認為是能夠開山挖洞、連接陰陽的神獸。我們猜想,南方地區氣候潮濕,地下蟻蟲繁多,把穿山甲做成陶俑,是為了祈求棺木不被蟻蟲蛀咬。”

出土于武漢黃陂灄口一大型磚室墓的穿山甲陶俑(4號)。中新社記者 武一力 攝

  據介紹,秦漢陶俑的藝術風格為唐陶俑奠定了基礎。唐代社會風氣開放,陶俑的藝術風格、燒制工藝和文化內涵煥然一新。宋元明清時期,人們喪葬習俗發生轉變,用紙質明器代替陶俑,陶俑題材、種類和數量明顯減少,工藝也更加粗簡,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但陶俑并未被遺忘。如今,古老文物借助數字化浪潮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在曹繼文看來,陶俑和時興的盲盒、手辦潮玩等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手辦還是表情包,陶俑承載著歷史信息、藝術價值和審美風格,連接古今。

  從黃土到博物館,再到網絡聊天對話框,沉睡千年的陶俑“變身”表情包躍然屏間,同觀者“對話”,與歷史重逢。(完)

【編輯:李潤澤】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