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vs视频欧美色图国产vS视频欧美vS色图,多姿,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奇米一区二区三区,av音影先锋色色色色

東西問·名家坊 | 單霽翔說龍:故宮到底有多少條龍?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名家坊 | 單霽翔說龍:故宮到底有多少條龍?

2024年02月08日 20: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2月8日電 題:故宮到底有多少條龍?

  ——專訪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

  中新社記者 杜燕

  

  中國人對龍的崇拜由來已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龍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龍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賦予了祥瑞、智慧、力量等豐富寓意,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中國農歷甲辰龍年即將到來。從龍年春節開始,中國的春節列入聯合國假日。“中國年”為何能成為“世界年”?放眼世界,哪里能尋覓到最多的龍?如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如何看待中國的春節列入聯合國假日?

  單霽翔: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千百年來中華文化積淀的重要節日,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歡度的喜慶節日。

  春節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據不完全統計,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有華人的地方。春節正不斷走向世界,成為全球性的文化盛事。中國周邊的越南、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及北美的加拿大、美國,非洲的毛里求斯等近20個國家已將春節列入該國整體或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

  春節,是一個重要符號,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2023年底,春節(農歷新年)列入了聯合國假日,這與聯合國一貫倡導的多元文化、和諧共榮的理念相一致。

  我們的世界是絢麗多彩的,不是單一色彩的。民族的節日,承載著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豐富的文化積淀。

  中新社記者:2024年迎來甲辰龍年。在您看來,龍為何能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單霽翔:2024年1月初,中國郵政發行了《甲辰年》特種郵票,圖案汲取了中國歷代經典龍形象中的文化基因,結合生肖文化特征和郵票藝術特點,色彩喜慶吉祥,寓意祥瑞美好。

  

2023年10月27日,中國郵政《甲辰年》特種郵票圖稿發布儀式在北京舉行。張宇 攝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我出席了這場郵票揭幕活動,再次聆聽來自中國香港的歌手張明敏演唱歌曲《龍的傳人》,想起1984年春晚首次聽到這首歌時熱血沸騰的情景。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作為中國人的圖騰、中華民族的象征,龍的形象和特征在綿延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不斷演變。

  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的C形龍,被稱為“中華第一玉龍”。距今6000年至5000年的玉豬龍和C形龍,以及5000年前長江流域的安徽凌家灘文化中的龍首形玉器,它們之間有頗多相似,無肢無爪,無角無鱗,推測是作為圖騰象征或用于祭祀的禮器。它們印證了中國龍文化的源遠流長,是不同區域存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見證。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上拍攝的碧玉“C形龍”。田雨昊 攝

  商代,龍出現在青銅器上,已有口有角有爪;秦漢時期,龍的形象更加豐富,不僅長“長”,還有了明顯的鱗片,并出現了水中游、空中飛的形象;到了宋代,龍的形象逐漸定型,尤其是龍開始成為皇權的象征;明清時期,龍的形象依然在演化,且龍圖像已廣泛出現在各個領域。

  可以說,龍文化博大精深,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和文化的諸多方面,承載著中華民族璀璨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人們把龍視為吉祥、美好的化身,并汲取龍文化的精神力量,如勤勞勇敢、大膽創新、不屈不撓、奮發開拓、自強不息,將龍引申出的美好寓意賦予生活之中。

  

在吉林省白山市舉行的首屆中國·吉林松花江滑冰馬拉松挑戰賽上,參賽隊伍進行冰上龍舟賽的比拼。高龍安 攝

  中新社記者:北京故宮博物院里的龍,能數得清嗎?

  單霽翔:故宮里到底有多少條龍?如今的故宮共有1200組建筑,龍在宮殿屋頂、門窗、梁柱、臺階、欄桿、藻井、瓦當等處,在漆器、木器、琺瑯器等器皿上,在繪畫等各種藏品中……可以說,龍無處不在,且形態各異。雖然沒有完全統計過,但故宮可能是世界上擁有龍最多的一處地方。

  作為明清時期的皇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當時皇帝治國理政的處所。以太和殿為例,這里俗稱金鑾殿,皇帝即位、大婚、派將出征等重要活動都在此舉行。作為紫禁城規格最高、最重要的一座大殿,估計有13000多只大小不同的龍,騰飛于殿宇之間。

  一般而言,古代屋頂上脊獸最高品階為9只,而太和殿的屋頂多加了一只行什,共10只,這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獨特的形式,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筑中所僅見。

  

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上,觀眾參觀故宮太和殿上的脊獸,這一組脊獸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杜洋 攝

  在太和殿內部,龍紋裝飾主要集中在頂部梁枋、藻井、御座等區域,采用金龍和璽彩繪,氣勢磅礴,顯示出皇家宮殿的威嚴。

  在故宮,還有一處照壁——九龍壁,與山西大同九龍壁、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并稱“中國三大九龍壁”。這面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照壁,是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建造的。寧壽宮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之后準備的太上皇宮殿,其大門的照壁規制之高、燒造之華麗、設計之考究堪稱照壁之最。

  

游客在北京故宮珍寶館內拍攝九龍壁。易海菲 攝

  這座照壁長29.40米、高3.50米,壁上面的九龍分為正龍、升龍、降龍三種,九龍翻騰自如,神態各異。九條龍均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厘米,黃龍居中,周圍有藍龍、白龍、紫龍,形成栩栩如生的立體感。縱貫壁心的山崖奇石將九條蟠龍分隔于五個空間,“九五”的數字體現中國古代“九五之尊”的規制。

  故宮里到底有多少條龍,數也數不清。作為古都的北京,從博物館里、古建筑中,都能尋覓到諸多形態各異、活靈活現的龍。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刮起“博物館熱”“城市文旅熱”,這對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助推城市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

  單霽翔: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不是唯一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傳承、弘揚,要把祖先創造的文化,經我們的手、我們的時代,完整、真實地傳給子孫后代。

  一座博物館要想吸引更多普通觀眾,尤其是吸引年輕人,就需要用生動的、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方法”加以表達,采取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呈現經典的文化。

  

2023年12月30日,元旦假期首日,游客們走出故宮博物院。盛佳鵬 攝

  故宮博物院過去開放面積比較小,展覽和展品的數量比較少。對此,博物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制定保護規劃、擴大開放面積、增加展覽數量、舉辦文化活動、研發文創產品、增加參觀標識、應用數字技術開發APP等措施,把更多文物藏品展示出來,而不是束之高閣,這樣才能讓文物更加健康、擁有尊嚴,才能講好文物的故事。

  故宮還拍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介紹稀世珍奇文物的發現保護修復過程和一群年輕修復者的生活故事,打動了很多年輕人,也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如今,我做演講、出書、參加綜藝節目等,也都是致力于弘揚傳統文化。

  通過一系列措施,歷經七八年的光景,故宮的觀眾人數、年輕觀眾占比,逐漸持續增長。

  

11名來自廣西南寧的小朋友來到黑龍江哈爾濱極地公園參觀游覽。這11名小朋友因身穿橘色羽絨服的可愛模樣,被網友親切稱為“小砂糖橘”。趙宇航 攝

  說到淄博、哈爾濱的“城市文旅熱”,我想,各地不斷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凝練出新的主題和文化活動,吸引更多人關注、走進城市,這樣的城市“出圈”現象可能還會發生。但重要的是,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優勢,都有獨特的文化資源,要把這些與現實生活對接,唯有此才能產生更多關注、更多向往,讓更多人走進來。

  就像文化遺產的保護一樣,要扎扎實實發掘并不斷創新。我們已經從文物保護走向了文化遺產保護,而文化遺產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獨有的,它是人類共同的遺產,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努力,推動文明互鑒,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深刻新鮮的文化體驗,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成果。這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的努力。(完)

  受訪者簡介:

  

  單霽翔,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高級建筑師、注冊城市規劃師。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北京房山區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為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被聘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劉陽禾】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