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一帶一路丨邢廣程:“一帶一路”倡議如何推動全球治理和發展模式進步?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電 題:“一帶一路”倡議如何推動全球治理和發展模式進步?
——專訪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
作者 文龍杰 徐皇冠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經過十年發展,“一帶一路”已成為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國際社會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
為準確認識“一帶一路”倡議為當今世界全球化繁榮與人類文明發展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了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教授。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亮點紛呈,如何總結和評價這十年來所取得的成績?
邢廣程: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10年來,中國已經同150多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涵蓋世界三分之二的國家和63%的人口。經過10年發展,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共建“一帶一路”落地生根、持久發展,已成為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國際社會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始終致力于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合作項目。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即,以此為契機,共建“一帶一路”將繼續獲得高質量發展,成為一條惠及世界各國人民的和平之路、友誼之路、繁榮之路。

中新社記者:共建“一帶一路”,也推動著全球治理和發展模式進步。您對此如何認識?
邢廣程: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對人類命運的深度思考。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面臨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層出不窮,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針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從人類歷史文明進步和歷史發展變化的視角,既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有效方案,更是引導人類走向正確發展方向的行動指南。
“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載體和平臺,推動著全球治理和發展模式進步。以其中與中國周邊地區密切相關的6條重要經濟合作走廊為例,中蒙俄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將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利益密切地串聯起來,形成了相互嵌入式的區域合作利益共享網絡。“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分多條線路,將中國同周邊海上鄰國聯系在一起,形成了海上合作網絡。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合作模式尤其具有代表性。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在連云港共建物流合作基地,在中哈邊境共建“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使得哈薩克斯坦這個中亞內陸國家借助新亞歐大陸橋走向了太平洋。對于中亞國家來說,中國不是一座山,而是紐帶和橋梁,中亞國家借助這個紐帶將自身的影響和利益延伸到太平洋地區。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有人熱衷炒作“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地緣政治工具,為何說這是純粹的污蔑和抹黑?
邢廣程:毫無疑問,這些炒作、抹黑和歪曲摻雜進了狹隘的政治算計,探究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則與一些西方人頭腦中固有的“認識黑洞”有關,基于西方殖民史經驗所形成的“認識黑洞”限制了他們正視“一帶一路”倡議為當今世界全球化繁榮與人類文明發展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在發展進程中給自己同時也給世界一個可供選擇的綜合性方案,最突出特點是中國與世界相互合作的融合性。“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要素是“五通”,即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紋路是“五路”,即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從“五通”和“五路”可以明確看到,“一帶一路”倡議蘊含的是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與國際社會共同合作的方案,而不是中國自己單獨推進的方案,也不是中國強制推行而其他國家被迫接受的霸權方案,更不是中國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世界的方案。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也是中國基于西方崛起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而闡發的,它不走西方殖民和強制的老路,與西方過去走向世界的戰略思維有本質不同。一些人抱有偏見,以為一個大國逢強必霸,但中國的融合式發展邏輯與此有本質不同。那種以西方過去的歷史經驗和模式,揣度和認識“一帶一路”的行為,得出的必然是錯誤的結論。

眾所周知,和平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中共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是對全世界的莊嚴宣示,也明確意味著,中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
近年來,中國秉承和平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傳承絲路精神,勾畫了經濟合作和多邊貿易發展的新愿景。這一過程中,中國踐行互利共贏原則、包容互鑒思想、親誠惠容理念等,真實可見地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貢獻。
中新社記者:在十周年的節點展望未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未來應更加注重哪些方面的工作?
邢廣程:當今的國際社會復雜多變,世界上還存在很多不確定甚至危險的因素,還存在著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不合理的國際秩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倡導譜寫的國家互利共贏、人民相知相親、文明互學互鑒的新篇章,是中國試圖用最直接、最簡潔、最明了和最淳樸的理念、方式和行動告訴世界,只有通過持久的、深度的、全面的和真誠的國際合作,這個世界才會變得安寧、幸福和繁榮。

未來,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應更加注意處理好與泛歐亞大陸各種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系。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僅局限于中國的周邊國際環境,而是伸延到泛歐亞大陸具有洲際區域合作性質的更大空間。該區域合作涉及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各國發展戰略和政策不同,對世界的看法各有差別,與中國的關系狀態也不相同。這些都增加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難度和不確定因素。由此,不斷加強與相關國家的政策協調,統籌好經濟合作與安全等其他領域合作間的關系,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斷發展的長期而重要的工作。(完)
受訪者簡介:

邢廣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一級研究員、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2013年獲俄羅斯“普希金”獎章,2018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2020年被授予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榮譽博士”稱號。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5日 15:59:43
- 2025年05月05日 14:45:57
- 2025年05月05日 13:25:04
- 2025年05月05日 12:51:00
- 2025年05月05日 10:16:42
- 2025年05月05日 09:48:46
- 2025年05月04日 14:37:52
- 2025年05月04日 14:19:41
- 2025年05月04日 12:00:14
- 2025年05月03日 23: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