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王志剛:吉林“將軍墳”為何被稱作“東方金字塔”?
中新社長春4月20日電 題:吉林“將軍墳”為何被稱作“東方金字塔”?
——專訪吉林大學高句麗渤海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剛
中新社記者 郭佳

世人皆知埃及金字塔,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吉林省也有一座“東方金字塔”與之遙相呼應。它就是國內學界推測為長壽王陵墓的集安“將軍墳”,是中國東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中最富有神秘色彩的部分。近日,吉林大學高句麗渤海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剛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了這座“東方金字塔”的前世今生。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將軍墳”是如何被發現、認識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
王志剛: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麗始祖王朱蒙在今遼寧省桓仁縣城附近,建立高句麗政權,40年后的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第二代王琉璃明王將都城遷徙到今吉林省集安市區附近。高句麗政權以集安為都四百余年,留下了數以萬計的高句麗遺存,其中最為耀眼的明星之一,就是國內學界推測為長壽王陵墓的集安“將軍墳”。
清末東北封禁解除,清廷開始在東北設治管理邊民。清光緒三年(1877年),好太王碑被發現,沉寂于歷史長河1200余年的高句麗文明重現于世。大約在此前后,墾荒邊民發現好太王碑東北方向的龍山南麓,有一座形制規整、通體石構、貌似階梯狀方壇的大墓,當時誤以為是金代某位將軍的墓葬,故稱其為“將軍墳”。
新中國成立后,吉林省文物部門對“將軍墳”進行了保護和研究。1961年,“將軍墳”所在的集安洞溝古墓群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后期,文管部門對包括太王陵、“將軍墳”在內的多座高句麗王陵和壁畫墓進行了保護和維修。
2004年7月,“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的43處遺址中集安占42處,包括“將軍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評價說,該遺址對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高句麗歷史的記錄,豐富精美的壁畫藝術、高超的建筑技巧及豐富的文化交流信息,有突出價值。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將軍墳”被稱作“東方金字塔”?
王志剛:“將軍墳”為方壇階梯石室墓,由基礎、階壇、墓室三部分組成。墓葬整體呈截尖方錐形,外形酷似埃及金字塔,“東方金字塔”由此得名。“將軍墳”的墓葬體量明顯小于埃及法老陵墓,但工藝水平、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各有千秋。
“將軍墳”的外表面以1100多塊精琢的花崗巖石條壘砌成7級階壇,階壇內部以大小不等的河卵石有序填充。墓葬底部近正方形,邊長約31米,墓高13米有余。地面以下,挖槽構筑花崗巖基壇,基壇外緣及下層階壇石外緣,均雕琢出用于防止上層砌石位移的凸棱。為穩固階壇,墓葬一級階壇外,每面等距倚護3塊超過10噸的護墳石。
墓室建于第3級階壇之上,墓道開口于南面第5級階壇中央。墓室近正方形,長寬約為5.5米,舉高5.1米,四壁以大石條壘砌,墓頂用一整塊巨石封蓋。以體量估算,蓋頂巨石重量超過50噸,是墓葬體量最大的一塊石材。墓室蓋頂石之上保存有黃土摻雜白灰的防滲結構。
“將軍墳”是高句麗積石墓建筑技藝發展的頂峰。與同為高句麗王陵,但年代略早的太王陵相比,“將軍墳”的體量僅為其四分之一,但無論建筑技藝、加工精度,抑或墓葬形制,均有巨大的改進和提升。“將軍墳”階壇外無封石,更為嚴整規范,而且全部階壇石大小規格更為接近,除底層階壇外,其余各級階壇規格亦相近。此外,“將軍墳”歷經上千年風雨侵襲,除墓頂少量階壇石缺失及墓葬西北角位置階壇變形之外,整體結構仍穩固如初。
有研究認為,“將軍墳”的筑墓石材來自于20余公里之外的集安五女峰。將如此體量的石材開采、加工、運輸并修筑成墓,在一千多年前實屬難能可貴。

中新社記者:“將軍墳”為何能成為華夏文明與高句麗文明相互交融的實物見證?
王志剛:體現高句麗積石墓建筑技藝最高水平的“將軍墳”,設施完善、工藝精湛、修治精美,是高句麗積石墓的典范。但是,如果從高句麗的葬制、葬俗上加以考察,就會發現:“將軍墳”并非高句麗文明固有積石墓傳統的簡單發展,而是高句麗積石墓與華夏文明封土磚室墓文化因素有機融合的結果。
積石為墓,頂設石壙,壙內置槨,加以火葬,這是高句麗傳統的葬制葬俗。積石是為了將尸骨抬離地面,石壙無蓋,木槨斂尸都是為了便于火葬。一切結構設施都是圍繞火葬而設,表現了高句麗人死后肉身焚滅、靈魂升天的死亡觀念。但是,在4世紀至5世紀前后,在華夏文明的影響之下,高句麗人的死亡觀念發生轉變。仿照漢人磚室墓,同時結合自身地域、技術特點的高句麗封土石室墓應運而生。
這些封土石室墓以較易獲取的石材取代造價不菲的青磚,但形制、技藝均模仿漢晉磚室墓。最初,高句麗的封土石室墓,藻井結構多意圖模仿漢晉磚室墓的穹隆頂;在石室中也不再使用木槨,而改用木棺作為葬具;有些墓內還繪制有與遼東漢魏壁畫墓題材、風格相近的壁畫。
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高句麗原有的積石墓傳統也隨之改變,火葬漸漸減少,木槨逐步消失,一些積石墓雖在外觀上仍保持舊有形態,但在墓室結構的處理上卻出現了諸如墓道、石箱、蓋石等石壙墓未見而石室墓應有的結構設施。
“將軍墳”完成了將石室應用于積石墓的最終過程,在其高大、嚴整的墓室中,使用木棺作為葬具,而不見火葬痕跡。可以說,高句麗傳統的火葬習俗和其背后所體現的靈魂升天的死亡觀念已徹底改變,取而代之的是華夏文明的土葬葬俗和其背后逝者肉體安眠的思想觀念。

晚于“將軍墳”的高句麗王陵則完全放棄了舊有的積石墓傳統,改用封土石室墓。雖然王陵如此,但作為高句麗傳統葬制的積石墓傳統,在中低階層,在偏遠地區,仍保留了很長一段時間。
“將軍墳”在創造和展現了高句麗積石墓建筑技藝最高成就的同時,也譜寫和演出了高句麗積石墓王陵的終曲和絕唱。這座外形酷似金字塔的建筑,已成為華夏文明影響之下,高句麗文明進程的實物見證,這正是“將軍墳”的獨特魅力所在。(完)
受訪者簡介:

王志剛,歷史學博士,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高句麗渤海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高句麗渤海考古。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集安高句麗王都研究”、國家文物局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樺甸蘇密城考古發掘”、“霸王朝山城外圍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等多個項目。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4月26日 21:05:35
- 2025年04月21日 21:20:12
- 2025年04月19日 20:32:13
- 2025年04月14日 21:19:00
- 2025年04月11日 20:42:12
- 2025年04月11日 18:29:24
- 2025年04月10日 18:12:12
- 2025年04月02日 19:26:28
- 2025年04月01日 17:28:28
- 2025年04月28日 22: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