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絳開放兩處國保級文保單位
中新網運城5月4日電 (記者 陸祁國)“五一”期間,山西省新絳縣正式對外開放兩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池稷王廟和喬溝頭玉皇廟。

北池稷王廟坐落于新絳縣陽王鎮北池村北部,背倚稷王山,與周邊聞喜縣、萬榮縣、稷山縣的3座稷王廟并稱“四大稷王廟”,主祭農耕始祖后稷神姬棄。現存7座明清建筑布局完整,占地1241平方米,為研究晉南農耕文明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稷王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廟前有北池村的蓄水池,東面為村內北門,門樓上是玉皇廟,西北100米有該村魁星樓。院北正中為稷王殿,東、西有耳殿。廟院南部居中為戲臺,其東、西兩側分別建有鐘、鼓樓。各座建筑使用磚、木、石雕及琉璃構件,藝術價值較高。
東耳殿位于正殿東側,與正殿一字并列,面寬一間、進深六椽,后期維修改為硬山頂屋面。西耳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檐出廊,單檐懸山頂。戲臺位于院落南端的中軸線上,倒座正對大殿,創建年代不晚于明早期。

喬溝頭玉皇廟位于新絳縣城北20公里的澤掌鎮,背靠姑射山,南眺汾河灣,占地4683平方米,是一座跨越唐、宋、元、明、清五朝的道教建筑群。據《新絳縣志》記載,其始建于唐代,明嘉靖年間因地震重建。
新絳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朱小龍介紹,喬溝頭玉皇廟現存建筑為不同類型的梁架結構、斗栱樣式、工藝手法,文字題記可清晰看到元、明、清各不同時期留下的信息。
主殿玉皇殿為元代遺構,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柱網采用減柱造,斗栱形制古樸,檐部四鋪作單下昂與內部異型栱交錯,展現出早期建筑特征。
廟內三條軸線分布著連三戲臺、藥王殿、娘娘殿等建筑。東、西戲臺均建于清代。其中,西戲臺內壁可清晰見到“汲盛班、日盛班、大成班、長禪班”等藝術團體在光緒、宣統等不同年間演出《九龍杯》《金沙灘》《漁舟配》《漁家樂》等劇目題記。
藥王殿位于西軸線與中軸線之間的北端,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建于1824年,其兩側山墻、后墻及山花處的內壁繪有51.3平方米的寫意水墨山水人物、懸絲診脈故事壁畫,從畫法風格推斷為清代作品。殿內的三架梁處繪有旋子彩畫,枋心繪行龍,從色調風格推測應屬清代晚期之作。
“喬溝頭玉皇廟體現了汾河兩岸道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深厚底蘊。廟內連三戲臺橫向排開,反映了元代以來當地戲曲繁榮景象。梨園藝人演繹后的題記為研究戲曲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朱小龍說。(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4日 19:40:37
- 2025年05月04日 19:21:38
- 2025年05月04日 19:19:40
- 2025年05月04日 19:12:21
- 2025年05月04日 19:02:55
- 2025年05月04日 18:13:48
- 2025年05月04日 16:10:00
- 2025年05月04日 15:53:33
- 2025年05月04日 15:51:40
- 2025年05月04日 15: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