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輸血”為“造血” 浙江三門“南蟹北養”拓寬共富路
中新網臺州5月4日電(傅飛揚 李佳寧)“蟹苗狀態良好,完全適應鹽堿水域環境……”“五一”假期,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一家青蟹養殖基地“不打烊”,技術人員仔細監測水質和蟹苗生長情況。
4月底,30萬只來自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的青蟹苗種,順利遷入新建的400畝標準化養殖塘,正式開啟“沙漠新家”生活。這場跨越4000多公里的“南蟹北養”實踐,標志著浙產良種與鹽堿水養殖合作取得新突破。

這批青蟹苗種,經三門青蟹研究院優化,完成實驗室耐鹽度馴化,較傳統苗種適應能力提升了10%。“目前,首批苗種成活率超八成,5月初我們將補投90萬只青蟹苗種。”上述青蟹養殖基地負責人陳武群說,今年中秋節前后,這批“沙漠青蟹”就能“爬”進消費市場,預計產量60噸,產值突破千萬元。
2023年,經臺州援疆指揮部牽線搭橋,三門縣農創客發展聯合會與當地簽訂“鹽堿水養殖青蟹產業項目”,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六團新開嶺鎮成立一家農業公司,研究推廣鹽堿水試養青蟹、南美白對蝦、花甲等綜合立體養殖。2024年,3萬只試養青蟹苗在戈壁大漠的鹽堿水里換殼蛻變,從米粒大小成長為拳頭大小,單只最重達350克。
作為“中國青蟹之鄉”,三門不僅輸送苗種,還帶來全產業鏈技術方案——養殖塘內,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實時傳回數據,技術團隊通過底質生物改良,搭配南美白對蝦、花甲立體養殖,構建起鹽堿水域生態循環系統。
“從傳統沿海養殖到沙漠鹽堿水養殖實屬不易,技術專家幫忙攻克技術難關,讓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陳武群表示,如今新建成的400畝養殖基地已投入使用,他們還將繼續擴大版圖,讓更多鹽堿地變身蟹倉。
如其所言,“鹽堿水養殖青蟹產業項目”計劃分三期建成2000畝標準養殖塘,通過產業鏈的培育培養培訓等方式,努力將青蟹產業變“輸血”為“造血”,提高鹽堿地的利用率以及經濟效應,帶動當地就業。
“新疆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特別適合發展鹽堿地青蟹養殖產業,不僅能大大縮短青蟹生長周期,也能開辟當地百姓的共富新路徑。”三門縣農創客發展聯合會會長毛玲君說。未來,基地將建立“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合作社”的產學研模式,推動鹽堿水青蟹養殖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形成可復制的生態農業典范。(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4日 19:40:37
- 2025年05月04日 19:21:38
- 2025年05月04日 19:19:40
- 2025年05月04日 19:12:21
- 2025年05月04日 19:02:55
- 2025年05月04日 18:13:48
- 2025年05月04日 16:10:00
- 2025年05月04日 15:53:33
- 2025年05月04日 15:51:40
- 2025年05月04日 15: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