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木雕手工藝人:一刀一刻守護傳統建筑的溫度與靈魂
中新網寧德5月4日電 (吳允杰 黃子煖)走進木雕手工藝人賴奶楊位于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金涵畬族鄉的木藝坊內,木槌輕敲、刻刀劃痕聲此起彼伏,雕刀在老櫸木上緩緩行進,層層木屑落下,木香四溢間,一道古樸的梁枋紋樣逐漸清晰。
在工作臺前仔細雕刻的,是蕉城區洋中木雕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賴奶楊。“木雕對我來說,從不是職業選擇,而是骨血里流淌的技藝傳承與使命感。”賴奶楊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賴奶楊的木雕技藝,有著深深的家族烙印,其家族三代皆以木雕為業。自幼,他便跟隨祖父學習木作,耳濡目染之下,16歲的他堅定踏入木雕行業,開始潛心研究中國傳統建筑木雕,并不斷融入新工藝與新觀念,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手工相結合。
“木雕藝術不僅是文化傳承,更是技藝的展現。”賴奶楊說,一塊普通的木頭通過手工藝人的各種刀法、無數次雕刻下,逐漸變得生動,再經歷打磨、上色等工序,最終蛻變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這是手工藝獨特的浪漫”。
從業20余年,賴奶楊不僅雕刻木頭,更雕刻歷史與記憶,200余座閩東傳統宮廟、祠堂、民居建筑中的神龕、藻井、供桌、門樓、橫梁、駝峰、雀替、窗欞等木雕構件,在他的一刀一刻中得以再現昔日風采,讓閩東傳統建筑在斑駁歲月中煥新重生。
蕉城區洋中鎮歷史悠久,文脈綿長,分布著眾多古老的宮廟、祠堂等,在歲月侵蝕與自然災害的影響下,不少建筑物出現破損的情況。面對這一現狀,賴奶楊說,這些老建筑是祖先留下的文化根脈,如果不去修,晚幾年可能就永遠沒了。
也正是這種對鄉土文化的使命感,讓賴奶楊投入更多心力,奔走于各個受損傳統建筑之間,通過修繕喚醒它們古老而又綿長的“生命力”。
“傳統建筑的每一個雀替、每一根橫梁,都承載著時間的痕跡與歷史的故事。”賴奶楊說,每一次修繕都是與時間、氣候、蟲蝕的對抗,為最大限度保留歷史原貌,他堅持采用傳統技法手工雕刻,輔以現代工藝輔助修補,力求達到精準復刻。
這些年來,賴奶楊帶領團隊深入寧德市多個鄉鎮,參與完成了東山柳州祠、碗窯石山宮等多個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作。面對一些斷代構件、殘損紋樣,他查閱典籍、走訪當地村民、比對同類建筑,確保復原的每一道細節都尊重歷史。

在閩東傳統建筑中,木構裝飾不僅是結構美學,更是當地信仰與情感的表達。“傳統建筑是‘活著’的優秀傳統文化,修繕不是簡單的‘修舊如新’,而是要‘修舊如故’。”賴奶楊始終堅信,唯有在尊重歷史、尊重工藝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讓這些承載地域文化記憶的老建筑“活”起來。
現如今,賴奶楊仍堅守在木作一線,并組建了擁有完整團隊和項目管理體系的工作室。他不僅親自帶徒傳藝,還鼓勵年輕人參與傳統建筑木雕修復,推動技藝代際傳承,將家族相傳的技藝和經驗分享給更多年輕一代。“用一把刻刀,守護傳統建筑的溫度與靈魂。”賴奶楊說。(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4日 19:40:37
- 2025年05月04日 19:21:38
- 2025年05月04日 19:19:40
- 2025年05月04日 19:12:21
- 2025年05月04日 19:02:55
- 2025年05月04日 18:13:48
- 2025年05月04日 16:10:00
- 2025年05月04日 15:53:33
- 2025年05月04日 15:51:40
- 2025年05月04日 15: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