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華人廚師蔣璞的味覺鄉情
中新社圣保羅3月30日電 題:巴西華人廚師蔣璞的味覺鄉情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當地時間30日,在巴西圣保羅家中的廚房里,廣西籍華人廚師蔣璞正小心翼翼地攪拌著一鍋染成淡黃色的糯米。這是她嘗試復刻廣西“三月三”五色飯的第五年。
“小時候在廣西,每到農歷三月三,街坊鄰里都會互相送五色飯,那段時間早餐都是五色飯,小時候很煩惱,現在倒特別暖心。”她笑著說。
紅色來自甜薯粉或者玫瑰茄,黃色靠梗子花,黑色最難還原,廣西人用烏楓葉汁染出深黑色,但在巴西,即便用從國內帶來的干烏楓葉,也只能染出灰黑色。蔣璞說,為了讓孩子們記住這道鄉味,她甚至用這些五色飯的天然色素給孩子們上早教課,讓他們用菠菜粉、甜菜根粉涂鴉,“食物不僅是吃的,也是文化的記憶”。
2015年之前,蔣璞還是一名每天與數據打交道的統計師。命運的轉折來得突然。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巴西知名廚藝比賽,憑借扎實的功底和獨特的中華料理視角,一舉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華人廚神”。這次經歷不僅改變了她的職業軌跡,更讓她意識到中餐在巴西的潛力。
2016年,她出版葡語食譜《蔣的食譜與人生》,成為許多巴西人接觸中餐的啟蒙書。“當時市面上幾乎沒有介紹中餐的葡語書籍,我想填補這個空白。”
作為餐飲顧問,蔣璞特別關注近年來興起的預制菜風潮。“第一次在巴西的中國超市看到真空包裝的佛跳墻時,我驚呆了。這種傳統大菜居然能工業化生產,還能漂洋過海保持風味。”
她深入研究預制菜的生產邏輯:手工水餃一天最多包幾百個,而機器一天能生產三千個;奶茶品牌通過自動化配比系統,確保每一杯口味一致。“這些技術讓中餐的標準化和海外推廣成為可能。中國的食品科技和物流能力確實令人驚嘆。”
不過,她堅持傳統與創新并重。她的意大利裔丈夫喜歡原汁原味的意餐,她便嚴格按傳統做法烹飪,甚至特意買進口意大利番茄罐頭。“改良可以,但不能失去本質。”
蔣璞的家庭是文化融合的縮影。她的丈夫為了追她,曾苦學中文;如今,兩個女兒都在中葡雙語學校就讀。
“我們計劃帶孩子們回廣西看看。”她說,“我想讓她們知道,媽媽的菜里藏著怎樣的故鄉。”
盡管曾經營的中餐廳因成本問題關閉,她仍未放棄夢想,未來計劃在商務區開一家融合中餐與其他亞洲風味的餐廳。“巴西人對東方文化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這是一個好時代。”
在巴西生活二十余年,蔣璞用一口鍋、一勺糖、一碗糯米,在異國的土地上,熬煮出最溫暖的鄉愁,也架起了中巴文化交流的橋梁。(完)

國際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4日 10:26:30
- 2025年05月02日 20:23:28
- 2025年05月02日 18:05:50
- 2025年05月02日 13:46:23
- 2025年05月02日 07:52:18
- 2025年05月02日 07:07:16
- 2025年04月30日 13:04:51
- 2025年04月30日 11:01:13
- 2025年04月30日 09:27:15
- 2025年04月30日 09: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