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漢學家丨德國漢學家羅梅君:對中國的興趣貫穿我的一生
中新社柏林4月4日電 題:對中國的興趣貫穿我的一生
——專訪德國漢學家羅梅君
中新社記者 馬秀秀

德國著名漢學家、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羅梅君(Mechthild Leutner),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的德國來華留學生之一。自1974年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她與中國的交往已持續近50年。她曾說,中國學/漢學的研究,讓自己感到十分愉快。
身處萬里之遙的她如何與中國結緣?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為增進德中相互理解作出了哪些努力?漢學研究如何促進德中關系發展?圍繞以上話題,羅梅君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可否分享您與漢學的緣分?是什么契機讓您對中國產生濃厚興趣?
羅梅君:在我15歲生日時,收到一本關于耶穌會教士湯若望的書作為禮物。他在中國的生活深深地吸引了我。由此,我開始閱讀更多關于中國的書,包括歷史和哲學方面的書籍,并開始關注中國當代發展情況。在這種興趣驅使下,我報讀了波鴻魯爾大學的漢學和歷史兩門課程,并開始學習中文。在德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后,我于1973年申請并在之后獲得了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的中國獎學金。我到當時的北京語言學院學習漢語,到北京大學學習中國近代史。
1978年,我在柏林自由大學獲得了助教職位,開始協助教授中國國家與社會學課程。1990年,我升任為該校的漢學教授。1981年,柏林自由大學和北京大學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這是兩國大學之間的首個直接合作協議。在此基礎上,雙方共同開展了一系列項目,兩座大學的學者得以在對方學校進行研究和教學。2004年前后,柏林自由大學與柏林洪堡大學在北京大學共同成立了德國研究中心。2006年,北京大學與柏林自由大學合作創立了孔子學院。
對中國的興趣貫穿了我的一生。作為一名學者,分析中國近代史和當前形勢一直是我持續關注的課題。我研究中國絕不僅僅是專業上的例行公事。
中新社記者:您在漢學研究中有何收獲?
羅梅君:我感到自己非常幸運。因為在我的學習和長期職業生涯中,我能夠一直專注于最感興趣的話題:中國的發展。通過對中國的研究,我將對中國的認識傳遞給學生和對中國感興趣的公眾。與此同時,我與中國同行、學生和各行各業的人進行了許多非常友好的合作和交流,這些經歷都極大地豐富了我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
中新社記者:近50年來,您見證了中國怎樣的發展變化?在您看來,這種發展變化有何內在邏輯?
羅梅君:50年間,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現代的工業化國家。在許多地方,20世紀70年代還能看到的農業生活和生產方式已經被工業化,甚至是最近的數字化所取代。這些巨大的變革,尤其是近十年來的發展,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體現:比如在城市化進程中,在國家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上,以及在創新文化的發展中,這種發展將國家傳統與國際趨勢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這種發展當然也在大學中體現出來。比如,當我1974年第一次到北京大學時,那里的學習和生活條件非常簡陋。雖然圖書館擁有優秀的古書籍和期刊藏書,但幾乎沒有新的外國出版物,也幾乎沒有任何先進設備。如今,北京大學已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之一,擁有設備精良的圖書館和實驗室,以及國際化的杰出學者。學校在技術和數字化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談到發展變化的邏輯,我認為大學和整個社會一樣,人們都非常積極和投入地致力于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努力將社會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社會。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所有人都為建設這樣一個現代化社會付出了巨大努力。
中新社記者:作為德國首家孔子學院,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自成立以來,為增進中德兩國相互理解作出了哪些努力?您如何看待西方部分媒體對孔子學院的一些誤解?
羅梅君:自2006年成立以來,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在語言和師資培訓、文化和學術等領域開展了眾多項目。柏林自由大學和北京大學共同支持孔子學院的建設,雙方一直保持著富有成效的合作,這讓我們受益匪淺。兩所大學都是各自國家的優秀大學,共同舉辦了許多涉及歷史和當代主題的研討會和講座,為大學內外所有對中國感興趣的人提供了知識交流和對話的平臺。近年來,我們組織了多次關于德中關系的研討會,并出版了相關論文。
最近,我們還與柏林的一些中小學校開展合作并組織中國日活動,可以看出學生們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多年來,對漢語教師進行進一步培訓也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要問題。對此,我們得到了北京大學同事寶貴的專業支持。我們還與其他德國機構和個人合作開展項目,讓更多人了解與中國有關的有意思的話題。例如,我們曾經舉辦關于約翰·拉貝的展覽,以及赫爾曼·布雷爾的展覽——這位來自不來梅的商人從1906年到1952年在上海工作,一生致力于發展德中經濟關系。
在過去幾年中,我們在文化領域更頻密地介紹了生活在柏林的中國藝術家,他們通過展覽或音樂會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有一位中國書法家曾將德國哲學中的核心概念用書法藝術性地呈現出來,這些作品因其跨文化特點受到了包括德國媒體在內的廣泛關注。我們舉辦的活動需求大,參與人數多。我們相信,我們為文化和學術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活動也讓人們明白,一些媒體對孔子學院的誤解是毫無根據的。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應如何客觀看待當前的中德兩國關系?漢學研究在促進兩國關系發展方面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羅梅君:目前,德中關系正在經歷政治層面的重新調整。這種調整發生在全球面臨危機和挑戰的背景下。與過去相比,這些危機和挑戰更加影響到德中關系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不同的利益和觀點開始顯現。在這個轉型時期,對當前局勢進行理性分析,并努力尋找促進德中關系發展的解決方案變得尤為重要。對此,漢學和中國研究學者,以及德中間的文化和學術交流都可以發揮特別和重要的作用。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保持和加強文化與學術交流的重要性尤為突出。文化和學術具有特殊屬性,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政治之外。尤其是就學術發展而言,進行純粹的國家知識生產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可能。知識生產和創新已經具有全球性的特征,需要國際交流,以便能夠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研究中國的學者可以在德中交流中發揮獨特的橋梁作用。(完)
受訪者簡介:
羅梅君(Mechthild Leutner),德國著名漢學家,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19世紀以來中國政治、社會和意識形態的轉變過程,并且在中德關系史和德國的中國形象等研究領域發表了大量著作,長期致力于在德國社會推動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和促進中德學界交流互動。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4月26日 21:05:35
- 2025年04月21日 21:20:12
- 2025年04月19日 20:32:13
- 2025年04月14日 21:19:00
- 2025年04月11日 20:42:12
- 2025年04月11日 18:29:24
- 2025年04月10日 18:12:12
- 2025年05月04日 20:43:27
- 2025年05月04日 20:23:38
- 2025年05月03日 14: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