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機構紛紛上調預期 中國經濟的四重底氣
中新網北京7月17日電(記者 石睿)“上半年經濟實現5.3%的增速,全年經濟目標實現壓力不大。”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后,多家國際機構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其中,摩根士丹利和巴克萊將中國今年GDP增速預測上調至近5%,澳新銀行則將中國今年GDP增速預測上調至5.1%。
四大優勢構筑中國經濟內生驅動力
章俊指出,全球經濟放緩,與其他經濟體相比,中國經濟最大的優勢在于綜合性的內生驅動力,主要體現在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的產業體系、科技創新人才紅利以及政策穩定性與連續性的協同效應。
具體看有以下四大優勢: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消費群體,為內需增長提供強勁支撐。這不僅能緩沖外部需求波動,還能通過擴大內需戰略激活經濟潛力。
完整的產業體系優勢。作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具備高度配套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這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抵御風險的能力,并通過產業集群效應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發展。
科技創新與人才紅利優勢。中國積累了龐大的科研人才和工程師隊伍,研發投入位居世界前列,推動了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的突破。這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并提升全球競爭力。
政策穩定性與體制優勢。政府能夠通過穩定、連續的政策支持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推動經濟轉型以及結構性改革舉措的扎實落地,確保經濟行穩致遠。
這些底層優勢,在外部不確定性加劇時,成為中國經濟得以維持中高速增長的關鍵所在,也是下半年穩定預期的根本保障。
內需成經濟增長主引擎
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壓力,中國經濟的支撐點已經悄然切換。初步核算,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66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5.3%,其中內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8.8%,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52%。
章俊表示,消費成為推動GDP上行最重要的力量。今年一、二季度消費分別拉動GDP增長2.8、2.7個百分點。
他強調了觀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稱“社零”)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向消費驅動型增長轉型,社零成為觀測消費情況的核心指標。一方面體現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情況,另一方面社零分項數據也能體現消費增長動能分化,幫助把握消費升級趨勢及政策可能的發力點。
今年以來,在消費支持政策的拉動下,社零增速的中樞顯著抬升,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0%。中國人均GDP連續兩年穩定在1.3萬美元以上,已經處于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
在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帶動下,消費結構加快優化——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通訊器材類;體育、娛樂用品類等升級類消費均實現兩位數增長,節假日經濟、悅己消費、“中國游”成為亮點。
服務零售額增長5.3%,商品零售額增長5.1%,消費結構中,服務消費的占比在提升,表明居民消費行為持續向服務和品質轉型,政策釋放的“內需潛力”正在被激活。
擴內需、穩預期、深改革
下半年,政策“工具箱”依然豐富。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15日的發布會上透露,按照中央要求,近期有關部門加快推出下半年政策,會繼續為經濟穩定運行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章俊認為,下一步政策目標應側重促進物價合理回升,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建議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保持以舊換新政策的穩定性,并進一步提質擴圍,實現從貨物補貼到服務補貼的突破。
二是建議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進一步降息降準,推動實際利率下降,并及時推出新的財政工具,穩定微觀主體的收入預期和財富效應。
三是建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勢利導調整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重點提高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在GDP中的比重;推動財政支出結構從投資于物向投資于人轉變,及時推出育兒補貼,一次性較大程度提高社保待遇;以消費稅改革為抓手推動地方政府從生產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向;以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為抓手,大力推進重點產業提質升級。(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7月17日 20:15:12
- 2025年07月17日 20:03:26
- 2025年07月17日 19:54:15
- 2025年07月17日 16:08:11
- 2025年07月17日 15:13:11
- 2025年07月17日 14:35:37
- 2025年07月17日 10:30:29
- 2025年07月16日 22:03:06
- 2025年07月16日 20:45:05
- 2025年07月16日 20: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