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委大院,寫一群普通人的故事
“到了離開的這天,能夠坦然面對(光明縣百姓們的)這些眼睛,就已經不容易了……”電視劇《縣委大院》的結尾,在“光明縣”任縣委書記一職的梅曉歌(胡歌飾)在調任之際感慨道。通過時間的試煉,經得住考驗的不僅是光明縣的基層干部們,還有《縣委大院》的故事。
2022年底劇集播出后,《縣委大院》先后獲得白玉蘭獎、飛天獎、金鷹獎等獎項,近日再獲“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獲獎后,民盟盟員、《縣委大院》編劇王小槍(本名王曉東)接受《中國新聞》報專訪,講述主旋律作品何以觸動人心。

每天晨跑的縣委書記
財政情況不佳、被查出數據造假、老房子拆遷勸不走的“釘子戶”、交付質量粗糙的工程……劇集開篇,光明縣尷尬的處境便悉數呈現。怎樣能在有限的條件里把事辦成,讓光明縣發展起來,這是新官上任的梅曉歌和一眾基層干部們面對的問題,也是《縣委大院》講述的故事。
“太真實了,感覺又上了一晚上班。”社交媒體上,這條對《縣委大院》的評論得到了最多的點贊。王小槍此前沒有在體制內工作的經驗,為了寫好這個故事,他去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體驗近半年,積攢了豐富的細節,讓故事更接地氣。
基層工作瑣碎繁忙,上任之初,梅曉歌維持著從小就有的習慣,在操場上晨跑,有觀眾提出疑問:“縣委書記真的有空每天跑步嗎?”前期采風時,看到現實里堅持每天晨跑的縣委書記,王小槍產生了同樣的好奇。對方解釋道,自己每天有“雷打不動”的兩個習慣,一是每天晨跑,二是午睡15至20分鐘,這樣才能保證有體力應對每日高強度的工作。
啃“硬骨頭”的“軟辦法”
只有體力還不夠,遷墳、污染治理、土地分配……樁樁件件處理起來都不容易。光明縣拆遷工作進入尾聲,還有一些“啃不下來的硬骨頭”。縣委書記呂青山(黃磊飾)、縣長梅曉歌(注:劇中他先任縣長,后任縣委書記)、城關鎮黨委書記喬勝利(王驍飾)等人一齊來到不愿搬遷的居民家中,幾經溝通依然無功而返。
呂青山琢磨出了新辦法,“這邊看來都是婦女當家,讓艾書記組織一些女干部來吧。”女同志們的做法“剛柔并濟”——婦聯主席祁美萍(常玉紅飾)跟幾家女眷聚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講清楚草泥房、磚房的面積補償道理,縣委副書記艾鮮枝(吳越飾)則拿著交稅單據跟賣油的商戶對賬,和風細雨間談妥拆遷補償款的問題。
“主旋律”里的普通人
劇中的群眾面對推行的政策,有自己的“小九九”但也講情理、法理;干部們忙碌得有些狼狽,但也絞盡腦汁、盡心盡力。生動的群像,真實的情感,都讓觀眾產生共鳴。
這也是王小槍想做到的。在搜集素材時,他沒有把《縣委大院》框定在“主旋律”之下,而是以寫職業劇的方式來處理。
干部們在工作,王小槍就在一旁觀察,給自己心里的問題找答案:這份工作帶給他們的,是榮譽還是壓力?他們面對上級、同事,與面對愛人、孩子時,有什么不同的反應?
于是,劇中每個基層干部被還原為一個個立體鮮活的普通人。被同事戲稱為“院子里的流浪貓見到都會繞道走”的艾鮮枝,會在給孩子打電話時小心措詞,唯恐對方生氣;喬勝利因忙于工作無法兼顧家庭,引來妻子的心疼和抱怨……在緊湊的劇情里,這樣看似“閑筆”的時刻,讓劇中角色贏得觀眾的喜愛。
創作者的“馬拉松”
“這幾年‘強情節’、快節奏的內容越來越多,但恰恰是這些讓人五味雜陳的、反復回味的東西能增加作品的厚度,這也是我所理解的‘文學性’的體現。”王小槍說道。
王小槍喜歡文學,大學的時候受父母影響,選擇了醫學影像專業。畢業后,王小槍白天在醫院工作,晚上回去寫小說。熱愛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寫小說代表了一種藝術家般自由的生活狀態,一種與醫院工作完全相反的狀態。
多次投稿后,王小槍轉行成了編輯,后來又進入編劇行業。入行十幾年,王小槍把劇本創作比作一場馬拉松,從創作到拍攝再到獲獎,其中間隔了漫長的時光,但個中滋味正如他在頒獎典禮上所言,“在這場馬拉松中感受到巨大的歡愉”。
如今,因為要接送孩子,王小槍依然過著朝九晚五“并不瀟灑”的生活。寫作這場馬拉松也依舊孤獨而漫長,不過因為喜歡,他還會繼續跑下去。(《中國新聞》報 宋珂欣 報道)

精選:
- 2025年04月12日 17: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