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機引關注 家長的焦慮情緒有解嗎
近日,在抖音上線的家庭訪談實錄節目《家有“網”事》引發網友共鳴。資深媒體人李小萌與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攸佳寧首次合作,聚焦青少年用網問題,邀請家住朝陽區的可樂媽媽分享他們的家庭“網”事。可樂媽媽曾因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而焦慮不已,在她眼里,10歲的孩子可樂使用手機的時間太久,排斥其他娛樂方式,學習時有不滿,是沉迷手機的表現;而在可樂眼里,自己并沒有因為使用手機而拒絕寫作業,也沒有因為控制使用時間而大發脾氣,算不上沉迷網絡。
隨著“數字原住民”逐漸長大,相似的矛盾開始在越來越多的家庭中發生。在網絡平臺中,“不給看手機就不吃飯,還鬧情緒”“孩子周末因為玩手機與父母產生爭執,一氣之下竟離家出走”等話題的討論時有發生。在數字化時代,未成年人使用手機的需求和尺度應該如何把握,而家長對此產生的焦慮情緒是否有疏解的途徑?
對“小網民”的監督難平衡
就讀五年級的可樂接觸手機的過程在“數字原住民”的成長中頗為常見。
可樂媽媽說,手機在可樂很小的時候就介入了她的生活。“小時候孩子不喜歡吃飯,所以就在哄她吃飯的時候播一些動畫片。到了一年級,可樂開始有喜歡的網絡游戲和想看的內容,玩手機的時間也拉長了。所以我開始限制她玩手機的時間,但是后來孩子還是為了玩手機而敷衍對待作業。”
事實上,可樂媽媽和很多家長交流過未成年人使用手機的問題,并且普遍有了一個共識:“手機已經成為一種學習和交流的工具,在各種社交場景中都會使用,因此杜絕孩子使用手機并不現實。”
與此同時,《第6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簡版)》顯示,當前超九成未成年網民會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并有超三成認為上網對學習很有幫助。超三成未成年網民表示,會在網上發布筆記或短視頻、會發彈幕、會玩網絡流行梗和表情包,經常在網上消費等,近六成未成年網民經常在網上聊天,過去一年在網上消費過。
“孩子之間有社交需求,在微信中交流,更多的孩子私下關系會更好。而且孩子們的社交平臺和網絡游戲會相互關注,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很酷的行為。”可樂媽媽說。
緩解矛盾需要花心思
業內普遍認為,家長作為最有能力了解、管理、保護未成年人情況和行為的監護人,是未成年人保護的第一道防線。然而,身處第一道防線的家長往往沒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在可樂媽媽看來,量變轉向質變的節點是可樂偷偷在網絡游戲中充值。“當時我對可樂說必須制定一個使用手機的規則,但是執行規則的時候她相當抵觸。”可樂媽媽表示,“隨著時間推移,可樂開始不斷試探我的底線,我們的矛盾也越來越深,也爆發過激烈的爭吵。”
制定規則之初,可樂媽媽也曾借鑒其他家長的經驗,建立一些獎懲措施。“比如說孩子完成得好,就給予她一些獎勵,如果完成得不好,就取消周末玩手機的時間。但是獎懲并不管用,只會讓我們的矛盾越來越深。”可樂媽媽表示。
然而對于規則的制定,李小萌發現,孩子付出的信任要遠大于家長。“家長很少相信孩子可以只玩半小時手機,所以也很少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李小萌認為,“家長不應該用自己的道德判斷來解釋孩子的行為,并因此忽略實際溝通中的困難點。”
在節目中,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攸佳寧給可樂媽媽提供了一個思路。攸佳寧認為,家長在執行規則的同時應該給孩子提供選擇和提醒。“比如使用手機的時間只剩下五分鐘時,家長應該有意識地提醒,剩余的時間不夠重新開始一局游戲,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回復同學的信息,或者看一個幾秒的短視頻。”
“孩子認可我以溝通和提醒的方式管控,雖然偶爾還是會偷偷玩,但是該收手機時還是會配合,使用手機的時長和頻率都有了好轉。”可樂媽媽表示。
另一種解決方法則是在使用手機時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可樂媽媽發現,孩子逐漸通過短視頻和網絡信息學習繪畫。將娛樂工具轉變成學習工具以后,孩子關閉手機、動手實踐的時間更長了,玩網絡游戲和短視頻的時間相對少了。
如何安撫擔憂的家長
但是,家長對于未成年人沉迷手機和網絡的焦慮不會輕易消失。
一方面,家長的焦慮來自對于未知未來的恐懼。可樂媽媽坦言,她從前會為升學的相關信息感到焦慮,因此不希望孩子因為沉迷手機和網絡而影響未來的學習和就業。“在這一方面,很多營銷號和育兒號會放大家長的焦慮。”
另一方面,家長同樣擔憂網絡中暗藏的不良信息會影響未成年人的行為和價值觀。“孩子刷到的一些游戲攻略都包含不良信息。”可樂媽媽表示。
不當使用手機有可能促使未成年人處于危險境地。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涉婦女兒童案件情況顯示,侵害婦女兒童犯罪行為呈上升趨勢,涉網絡犯罪問題突出,網絡不良信息侵蝕問題不容忽視。
面對這種情況,未成年人更需要來自家庭的監護和引導。在節目中不難看出,可樂對于網絡社交表現出很強的防范意識,在網絡平臺上拒絕透露真實的年齡、住址、支付信息、照片等個人隱私信息。“是媽媽教我的。”可樂坦言。
但是僅依靠家庭教育并不足以構建起完善的防止網絡沉迷體系。可樂媽媽認為,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機和網絡的過程中,網絡平臺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抖音平臺做得相對好一些。在打開應用時,頁面會自動彈出未成年人模式的選項,這樣既可以強制孩子使用,也可以及時提醒家長,在孩子使用手機之前主動、人為地制造一個相對安全的信息環境。”可樂媽媽表示。
當然,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機和網絡還需要更多力量協同合作。“相關主管部門應當繼續推動多方協同落實,可以通過典型案例等方式,進一步劃定規則的應用邊界。不僅如此,還需要將網絡平臺和手機廠商在未成年人保護領域的實踐進行總結和提煉,形成具有行業共識和可行性的標準化規范,更加充分地向家長宣傳,更好地加強防護。”業內人士認為。(李濛)
來源:北京晚報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4日 19:40:37
- 2025年05月04日 19:21:38
- 2025年05月04日 19:19:40
- 2025年05月04日 19:12:21
- 2025年05月04日 19:02:55
- 2025年05月04日 18:13:48
- 2025年05月04日 16:10:00
- 2025年05月04日 15:53:33
- 2025年05月04日 15:51:40
- 2025年05月04日 15: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