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記協主席劉友賓:生態環境傳播的實踐和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傳播工作,強調“要做好宣傳輿論引導工作,營造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要倡導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要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增強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對我們如何認識傳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做好生態文明傳播提出明確要求,是我們做好生態環境傳播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指南。
生態環境傳播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把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進行了安排和部署,要求“持續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研究,學習宣傳、制度創新,實踐推廣和國際傳播”,“通過全國生態日、環境日等多種形式加強生態文明宣傳”。
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單列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章節,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新聞媒體都有向公眾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的法定責任。
開展環境傳播也是環境保護事業的寶貴傳統和經驗。首任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德高望重的曲格平先生曾講:“環境宣傳是一項戰略性措施”,“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是靠宣傳起家的”。第二任領導同志解振華先生也有一個生動的比喻:“法制、宣教、科技、投入是環保工作缺一不可的四個輪子”,把環境宣傳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生態環境問題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社會關注度高,輿情多發頻發?;仡櫘敶h境保護史,曾經歷過各種輿論風波的考驗,也是一部值得認真總結的重要的輿論史。在幾十年環境輿論的風風雨雨中,應該說壓力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是重污染天氣,也就是前些年社會高度關注的霧霾帶來的輿論壓力。十二屆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女士曾深有感觸地說,那些年的發布會,“霧霾是一道‘必答題’”,“媒體是年年關注,我們是年年回應,大家也是年年努力”。
在2014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在談及霧霾等生態環境問題的輿論引導時,原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先生曾語重心長地講:“回應社會各界關切不及時,與公眾溝通交流的渠道不寬,對一些熱點、焦點問題缺少正面聲音,環保知識的科學普及、教育引導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p>
霧霾的輿論引導也是迄今最為生動、豐富的生態環境輿論應對與引導實踐。面對嚴峻復雜的輿論形勢,原環境保護部在2016年9月專門召開了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部主要負責同志就怎么做好霧霾等環境問題的輿論引導做出了安排和部署,提出要解決面對面的問題、虛的問題、慢的問題、與大眾互動的問題,要求建立例行新聞發布制度,搭建政務新媒體平臺,加強信息公開。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提出,生態環境宣傳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大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同時要求加強輿論監督,及時主動客觀曝光生態環境問題也是正面宣傳,在社會上也產生了廣泛的反響。
生態環境輿情典型特征
首先,生態環境問題向政治領域蔓延的現象不容忽視。環境問題是專業性很強的政治問題,也是政治性很強的專業問題。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環境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如果政治敏感性不高,輿情應對不當,會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演變成政治問題,影響社會穩定。
其次,生態環境問題被既得利益群體炒作利用的現象依然存在。隨著生態環境執法力度不斷加大,會觸動一些環境違法者的利益。前幾年,隨著藍天保衛戰不斷推進,一些人故意散布環境影響經濟、影響民生的言論,利用各種渠道進行輿論造勢,攻擊、詆毀生態環境執法,試圖混淆視聽。
第三,生態環境問題與經濟、民生問題交織,輿論引導難度增加。生態環境問題涉及面廣,輿論形勢錯綜復雜。很多其他領域的問題經常會借環保發酵,拿環保說事。比如,前些年一些地方出現的“氣荒”“氣短”,豬肉價格上漲等,都曾被有意無意歸咎到環保問題,環保成為“背鍋俠”。
第四,生態環境問題與一些不環保的生活方式緊密關聯,輿論引導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大力推行綠色生活方式,會與一些沿襲已久、根深蒂固的不低碳、不文明、不環保生活方式相沖撞,做好輿論引導,需要進行耐心地宣傳教育,注意方式策略,不斷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意識。
第五,生態環境問題長期性反復性的特點,給輿論引導帶來很大壓力。我國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居高位,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速度仍滯后于人民群眾的期待,生態環境改善的基礎還不穩固,還容易出現反復和拉鋸。公眾的環境幸福感在增強,但心理預期也在不斷提高,一旦環境質量出現波動,就會出現各種質疑,引發輿情。
第六,新老環境問題疊加,輿論引導要與時俱進。環境保護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工作重點,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曾經廣受社會關注,現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新污染物等環境問題紛至沓來,矛盾新舊交織,輿論引導既要用好行之有效的老辦法,更要探索適應新情況的新方式。
第七,生態環境問題超越國界,成為國際輿論博弈的新領域。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議題,政治化趨勢增強,一些國家惡意歪曲、肆意抹黑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對外傳播和輿論斗爭面臨諸多新挑戰。
生態環境傳播的實踐探索
傳播有很多方式,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在傳播中第一位重要的方式就是做好新聞發布,開展新聞傳播。新聞發布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是政府信息公開的標配性工作,也是國際社會通用的傳播手段。原環境保護部2017年1月建立了例行新聞發布制度,修改了原來的新聞管理辦法,原來的新聞管理辦法主要是防守型,新辦法則“轉守為攻”,把新聞發布放在首要位置,進一步明確了各部門的新聞發布職責。
第二是開展新媒體傳播。傳播的手段在不斷地與時俱進,必須運用好新的手段和新的方式。原環境保護部2016年11月開通了政務新媒體平臺,截至2017年底建成了覆蓋國家、省、市三級生態環境部門的全國生態環境系統新媒體矩陣,暢通對外新聞發布、信息公開的渠道,成為引導輿論的重要平臺。
第三是開展活動傳播。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聯合省級人民政府,2018年又聯合中央文明辦,三家共同舉辦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從此形成慣例,主場活動聚焦環境日中國主題,目的是促進生態文化繁榮,鼓勵公眾參與,是一次大型的生態環境傳播活動。2022年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在沈陽舉辦的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發來賀信,要求“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2018年,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央文明辦組織開展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每年評選表揚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十佳公眾參與案例、十佳環保設施開放單位等,動員全社會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第四是開展行為傳播。組織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改變過去傳播中存在的居高臨下的單一說教方式,在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同時,對公眾進行傳播,讓傳播更有現場感、更有互動性、更有親和力。同時聯合中央文明辦對做好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進行安排部署,總的要求就是要堅持知行合一,從身邊做起。生態環境部還發布了《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告訴公眾哪些是低碳環保行為,應該怎么做才能夠體現生態文明的主流價值觀。
第五是開展文化傳播。生態環境部、中國作家協會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內首個關于生態文學的指導意見,對繁榮發展生態文學提出了四大方向、六條措施。倡導作家深入到生態環境保護基層一線,激發創作靈感,給讀者提供新的審美體驗。社會各界積極關注、支持生態文學。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前不久專門撰文指出:“生態文學成為具有獨特價值的文學門類,并于新時代以來逐漸形成‘現象級’文學景觀?!?/p>
第六是開展對外傳播。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要對外傳播好中國的聲音,增強在國際環境治理中的話語權,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2021年到2022年,我國承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第一次將生態文明作為國際環境會議的主題,采取多種傳播方式,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展與成效。
中國的環境保護從一開始就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全球環境事務。在1972年“文革”動亂的特殊時期,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我國參加了第一次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此后,我們還曾經在1993年、2002年、2019年三次承辦過世界環境日的主場活動,在國際舞臺上講述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體現了開放的視野和胸懷。
經過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當前,生態環境輿論總體積極正面,人民群眾的環境意識日益提高,社會各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動性明顯增強,但輿論的風險依然存在,絕不能因為現在環境質量在改善,輿論整體上積極正面,就覺得輿論工作、傳播工作可以馬放南山,刀槍入庫。
中國的環境傳播正在從應急宣傳向常態傳播轉變,具體來講,一是從被動應對向正面引導轉變,要進一步聚焦傳播主題,加強議題設置,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二是從注重新聞發布向注重新聞發布和文化傳播并重轉變。新聞發布重點解決的是快和真的問題,文化傳播解決美的問題,要用美的方式講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增強生態環境傳播的感染力影響力。三是要從國內宣傳到國內國際傳播并重轉變,要力戒自說自話、自娛自樂,以更寬廣的視野,主動融入國際環境保護大舞臺,改進加強對外傳播,用開放的眼光講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
建設中國生態環境傳播學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中國的環境保護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生態環境傳播與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風雨同舟,砥礪前行,具有大量生動、豐富的實踐探索,深入總結實踐經驗,探討規律特點,建設中國生態環境傳播學正當其時,勢在必行。
據有關材料介紹,1988年,亞太環境新聞記者論壇成立;1989年,美國環境新聞記者協會成立;1992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成立環境新聞中心;1993年,國際環境記者聯盟成立。國際上還有環境傳播、自然與文化學刊、環境新聞學等專業刊物。在教育方面,1978年,美國大學開設了6門環境新聞本科課程和1個研究生專業,2001年開設環境新聞傳播本科和研究生課程超過了30門,密歇根州立大學還開設了博士點。西方環境傳播學包括七大研究方向:環境新聞史、環境新聞理論、環境新聞采訪與寫作、環境新聞媒體、環境新聞教育、環境新聞與社會、環境新聞的跨文化研究(《環境傳播》,郭小平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我國在環境傳播方面起步較早,1986年成立了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這是全世界成立較早的環境記者協會。近年來,中國的環境傳播學也在不斷地發展,比如,翻譯出版了《假如自然不沉默》等國外環境傳播學經典圖書,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環境傳播創新實踐》,對霧霾的輿論引導進行了全方位的總結和深入的思考。
建設中國生態環境傳播學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立足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際,從三個維度上著力。在價值維度上,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厚植生態文明的思想根基,把傳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作為核心價值,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懷,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在歷史維度上,要挖掘中華民族優秀的生態智慧和生態文化,提煉闡發“天人合一”等傳統生態話語的時代價值?,F在,國內外有不少環境史研究的著作,比如,有兩本外國人寫的中國環境史,一本是美國人寫的《中國環境史》,一本是英國人寫的《大象的退卻》,這兩本書資料非常翔實,但作者是用西方框架看待中國傳統的生態文化,比如說他們認為中國沒有自然觀,不愛護森林,甚至對森林有敵視情結,中國人對全球的生態造成災難等。這些結論,我們當然不能認同,要深入研究,提出有理有據的觀點。
在現實維度上,要講好當代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中國生態環境取得歷史性成就,北京空氣質量改善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稱為“北京奇跡”,長江、黃河連續多年水質達到Ⅱ類標準,中國黃河流域綠線向西移動了300公里……成績來之不易。中國生態文明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如雨后春筍,鼓舞人心,具有大量向國際社會傳播的生動感人素材。
生態環境傳播要聚焦主題,避免“無主題變奏”;與時代共舞,主動融入生態文明建設主戰場;追求有效性,力戒“假大空”“漂虛浮”;展現開放性,要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野和格局,對外講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建設中國生態環境傳播學,是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也必將更好發揮輿論的力量,促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作者:劉友賓 作者系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
來源:中國環境報

理論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2日 13:51:55
- 2025年04月27日 21:20:15
- 2025年04月27日 16:19:18
- 2025年04月26日 18:36:11
- 2025年04月25日 15: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