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風暴背后的紅色榮智健
文 / 陳桂龍
作為少數在國際社會擁有影響力的中國企業家之一,中信泰富的榮智健登上了由胡潤與國際著名傳媒集團"歐洲貨幣機構投資"共同推出的首張中國內地富豪榜之強勢榜榜首。這位最強勢的中國內地富豪2002年以8.5億美元身家又登上由胡潤編制的《福布斯》中國內地百富榜榜首,成為中國內地百富榜榜首,成為中國內地首富,但是2003年,他已經從該寶座上退位。
作為接班人的榮智健
榮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是家中惟一的男孩,另有兩個姐姐和兩個妹妹。他的父親是著名的"紅色資本家"榮毅仁。
榮智健小時候在上海度過。1959年,畢業于南洋模范中學。公私合營之后,榮家在中國內地的企業已實行公私合營,家族中人一般不擔任直接的經營管理工作。下一代人似乎可以享受高股息帶來的優越生活,而不必從小吃苦。據一些當年認識榮智健的人回憶,那時十六七歲的榮智健是上海知名的"公子"。他有一輛紅色的敞篷跑車,經常開出去兜風。他常請同學朋友去國際飯店、紅房子吃飯,很大方。他是體育愛好者,上大學時是"職業棒球手",先后代表上海隊和天津隊參加過全國的比賽,"每天要練球,課都沒法上"。
1965年,榮智健畢業于天津大學電子工程系。榮智健和其他年輕人一樣,以滿腔的熱情到了吉林長白山下的一個水電站實習。1966年,又"下放"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在八年基層工作中,這位榮家后代經歷了上輩人從未經歷過的磨煉,他每天和工人、民工摸爬滾打在一起,抬石頭,挖土方,搬機器設備,背著氧氣瓶(燒焊用)上山下山,爬上半空架設高壓電纜,什么粗活重活都干過。
1972年,榮智健返回北京。1978年夏,隨身攜帶著簡單行裝和單程通行癥,36歲的榮智健遠離家人,告別妻兒,獨闖香江。
作為"紅色資本家"的榮智健
1978年榮智健南下香港時,先憑借父親榮毅仁在香港積下的幾十萬資本,與兩個堂弟開辦電子廠,生產電容器、電子表等,后轉產集成電路和電腦隨機存儲器,由于他曾長期在內地工作,熟悉國內電子產品市場,因而他生產的產品總是適銷對路,獲利豐厚。后來該廠被美國一家電子公司高價收購,榮智健即將這部分資金,在美國合資開辦加州自動設計公司,不到10年,資產即從10萬港元飆升至43億港元。1986年榮智健正式加入中國國際投資(香港)有限公司,出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當時他提出兩個先決條件。第一是由他選用人才,他說:"恰當的人才是一家企業成功的首要因素,企業管理并不是一個人的事,全憑整體分工合作。"第二是授予他相當權力,毋需事事請示。這是為了適應國際商海激烈競爭的需要,便于隨機應變。
1986年榮智健正式加入中國國際信托投資(香港)有限公司,出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當時他提出兩個先決條件。第一是由他選用人才,第二是授予他相當權力,毋需事事請示。
榮智健任香港中信總經理后,第一件大事是提出收購國泰航空股權,但受到了董事局許多人的反對,在香港和北京都議論紛紛。榮智健堅持認為,香港要穩定繁榮,處處都要靠運輸,不是輪船就是航空,而國泰公司在航空方面已有幾十年經驗,信譽也很好。父親支持他這個大膽的設想,于是1987年2月,中信香港以13億港元購入了國泰航空的12.5%的股權。這是中信香港首項大投資,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次投資行動,是很成功的資本運作。
榮智健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家族傳承和世交幫襯,但更重要的是依賴自身的財技,依循游戲規則。這一點,與李澤楷可謂惺惺相惜。
作為資本經營者的榮智健
接著榮智健設計了一項更大更巧妙的資本運作。他調查研究后認為,曹光彪控制的泰富發展公司是合適的收購對象。成功收購之后,"泰富發展"就更名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榮智健任董事長,成為中信旗下的上市機構,在適當條件下,便可以注入中信資產了。1990年6月,榮智健把中信名下的12.5%國泰航空股份,作價28億余港元,悉數注入中信泰富,接著又將20%的澳門電訊作價2.5億港元,注了進去,隨后,他又使用"小蛇吞象"的辦法吃掉恒昌企業。恒昌企業是多元化大型非上市公司,集團名下各類物業在1990年底就超過了30億港元。這是一個龐然大物,中信泰富要收購恒昌,實在是以小吃大,因而當時被譏為"蛇吞象"。
榮智健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調集中信泰富的流動資金,另一方面通過各種途徑聯合友好共同動作。1991年9月,榮智健終于策劃成功,收購了恒昌97.12%的股權,其中中信泰富占36%,其余由合伙人李嘉誠、郭鶴年、鄭裕彤等投資,以李嘉誠所占份額最大,榮智健個人也占了一份,為6%,有12.55萬多股,若以每股收購價330港元計,他需負擔4.9億港元。派息后恒昌股值大減,中信泰富發新股,又用現金換取李嘉誠等合伙人手中全部股份,不久就完成了全面收購資產70多億港元的恒昌企業,而所用資金凈額才40億港元。接下來,榮智健又把資金運作指向房地產業。1993年3月,中信泰富與太古地產聯手,以成交價28.5億港元投得一塊貴重商業地,計劃建120萬平方米商業中心,另有車位達400個的停車場,于1997年落成。
1994年2月,中信泰富又以34億港元現金及1.5億港元額外款項,購入香港興業國際集團的愉景灣物業發展及有關業務的50%權益。
展望前程,榮智健非常樂觀,他認為香港可帶動內地的發展,內地的發展又推動了香港的經濟,他將為此作了更大的貢獻。
在"圈地運動"中的榮智健
2003年3月3日,榮智健終于擠進了大陸航空業。中國最大貨運航空公司--中國國際貨運航空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亮相。這家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注冊資本為22億元人民幣的公司(國貨航運)是國內最大的航空貨運公司,擁有16年航空投資經驗的中信泰富終于邁出了參股內地航空業的第一步。該公司也是《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實施后第一家獲批的民航合資企業。新國際貨運的三個投資方:國航總裁李家祥、中信泰富董事長主席榮智健、首都機場集團總經理李培英一同出現在了媒體面前。
榮智健表示,他絕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9·11"之后,全球航空業持續低迷,并購成本大為降低;中國航空業發展迅速,外商投資驟然放開。作為擁有國泰航空和港龍航空部分股權的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榮智健已開始構建其龐大的東亞航空版圖。
新成立的國貨航運注冊地點為北京市順義空港工業區。投資方面,國航以飛機、發動機、庫房等資產出資,中信泰富和首都機場集團均以現金出資,持股比例分別為國航51%、中信泰富25%、首都機場24%。按照計算,中信泰富將拿出整整5億元人民幣。
對于未來這家公司的發展,國航副總裁、國航貨運公司總裁張學仁表示:"考慮到國內各大航空公司,如東航、南航在貨運航空方面也表現出咄咄逼人的勢頭,國航貨運公司的目標是2003年實現贏利41.11億元,到2010年實現贏利94億元人民幣,進入世界前十名航空貨運公司之列。"
有觀察人士分析,榮智健此舉意在參與國際重組上市。最近,中信泰富的母公司中信集團為了表示對榮智健的支持,一向行事低調的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在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表示:中信泰富未來的主營業務仍然是電力和基礎設施,但集團將全力支持中信泰富參股國內各大航空集團,母公司會把與國內航空集團如東航、南航等合作及洽商入股的事宜全權交由中信泰富去做。中信泰富為何如此重視入股國內航空公司?除國內航空貨運業發展迅速外,有專家稱,與客運要數年才能收回成本相比,貨運如果運作良好,兩到三年內就可以收回成本。王軍在香港表示,中信泰富在國內電訊方面的業務因受政策影響將"奔騰一號"售回母公司后,其主要盈利來源的上海基建項目又面臨盈利保證被市政府撤回的境況,市場擔心其盈利能力下降是中信泰富擴張新業務的主要原因。
憑借著中信集團在政府方面的背景以及雄厚的資金實力,加上擁有長期投資航空業的經歷,榮智健構想的中信泰富航空版圖勢必在未來幾年中急劇擴大。
(摘自《神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