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的黑色困境
文.唐仁
 |
一臉困惑的股民
|
按上交所6月數據推算,上證指數每上漲一個點,總市值增加12.77946億。那么,從7月23日到30日的六連陰,指數由2179.62跌至1956.82,總市值損失2847.26億。在深圳證交所,成分指數由7月20日收盤4634.88跌至30日收盤4113.94,總市值損失1117.45億。相加之和為3964.71億。經過六個交易日,近4000億股市市值被「蒸發」。國有股減持要填補的社保資金缺口為1990億,六連陰造成的市值損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兩次!
中國證券市場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跌到了兩年來的新低
2001年7月30日,深圳和上海綜合指數分別大幅暴跌5.5%和5.27%,創下25個月內新低。受A股下挫拖累,深滬B股下跌2.21%和3.46%。
在深圳最為熱鬧的證券一條街振華路,最為突出的景象是酒樓食肆和證券營業部里面同樣熱鬧。就在這被稱為「黑色星期一」的下午3點收市后,和一群股友茶聚的個人投資者黎先生向記者談起這一個月的損失,「幸虧我在月中就開始出掉了一半股票,其他沒有減倉的就這半個月被套了差不多20%。」
「監管真的來了,市場自然會作出反應。股市說穿了就是錢的生意,一旦查資金來源,很多賬號都很難說完全來路清白,先套現退出是第一選擇。」黎先生是深圳個人投資者里面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位,作為北大的老文學博士,他也是最早股票市值到達九位數字的投資者。而且他處變不驚的投資風格也在圈內得到認同,由于他一再標榜不透支不做莊,所以人緣聲望極好,曾經風頭強勁的K工作室和朱大戶等市場里聲名甚噪的「聞人」都延之為上賓。他說:「這一次的市場下跌,就和1997年、1999年那時候的暴跌一樣,都是因為追查違規進入股市的資金導致。這種壓力比什么經濟學家的批評和國有股套現的壓力都要直接。」
一個月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中,披露了實施《證券法》兩年來的多宗違法違規事件,并直斥證券監管力度不夠。「看來有關部門終于達成了共識,所以對違規資金處理的決心很大。」黎先生的意見可代表很多市場人士的看法,「市場上都在流傳,某最高層領導已經下令三個月內解決違規資金問題,連香港的紅籌國企都受到影響,所以國內股市會有一段漫長的陣痛。」
「駱駝背上最后一根無法承受的草」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發布《2001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金融機構貸款結構發生較大變化,企業存款增長與股票市場變化的相關性較大。為防止銀行資金違規進入股市,《報告》還制定了五項具體政策措施。到7月27日,根據這個原則的處理出臺,中國人民銀行披露最近嚴肅查處了瀋陽部分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違規承兌貼現資金流入股市的行為和有關責任人的情況。「這等于是給本來就負重過多疲憊不堪的股市駱駝加上了最后一根草,于是出現了大崩潰現象。」南方某大證券公司研究所的高立勛統計了這半個月來一個證券營業部的資金流出后這么分析,「大盤連續大跌原因,表面上看是因國有股減持、增發新股頻繁和上市公司業績不佳造成。實際上,市場的基礎和游戲規則發生了變化是根本原因。目前只能往下出貨和找更低的價格中樞來維持市場的平衡點。」
 |
股市低迷,股民紛紛求助各種有關炒股絕招的書籍。 |
「據我的私人統計,我們公司的其他營業部近期轉出的資金大約占到總資金量的20%,一些平時成交很大的賬戶都已經轉走了大部分資金,很可能這些就是抽調回去銀行軋平頭寸的灰色拆借款項。」高研究員拒絕透露這些賬戶持有者的身份,但他對記者分析了近年來大大小小的莊家們使用過的炒作方法,指出其中相當一部分莊家是通過所謂的「資金供應鏈」來達到控盤和炒作的目的。
「參股上市公司(通過法人股或者國家股的轉讓)--進入上市公司管理層--影響上市公司決策--在二級市場制造概念--坐莊炒作股票--將炒作的股票通過質押信貸方式獲得資金--將資金用來進一步推動股票上脹--股票上漲后獲得更多的質押貸款資金--進一步炒高股價--撤退,獲取巨額利潤--用獲得的利潤來提高參股上市公司的業績或者參股其他上市公司。」列出的這一路線圖清晰地說明了一個莊家如何構建一個完整的「資金供應鏈」。
「這個鏈條形成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的信貸放大過程,而能夠投入實業的資金并不多。正是這種炒作方法將我們的股市市盈率不斷推高,形成資金推動型的證券市場。」
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的直屬事業單位,一直呼吁有更大的權限,以解決多頭監管造成的監管不力。比如,證監會與司法部門之間的「司法介入」問題,與財政部之間的「上市公司會計準則制定」問題等等,但是國務院顯然沒有放權的打算--它更強調以部門協作的方式來解決這方面問題。「所以這次股市下跌,其實證監會也不好過,因為它本身的立場應該和中小股民大體一致,希望的是股市保持繁榮景象。但今年以來證監會權威不斷受到挑戰,事實上他們本身很難再找到特別好的監管思路,所以逐步也就沒有了聲音。」長期在市場進出,對管理部門運作高度關注的黎先生似乎發現了管理部門之間的不協調之處,也坦率表示實在「看不清楚以后的監管會怎么演化」。「有人說,每次監管都是走過場,過了風頭就好,但這次似乎是引入了金融監察人員,替代以往的證監會進行實際查處。但這些從公安部門調入的人員如果不具備具體業務經驗,或者不太了解金融違規行為,用簡單行政手段來對付狡兔三窟障眼手法層出不窮的莊家,我看絕不容易。」
「最重要的是信心的喪失。」華夏證券研究所市場部總經理董晨說,「一級市場的申購資金囤積6000多億,中簽率依然很低,說明我們的市場并不缺資金,缺乏的只是信心。現在,融資炒股的程度其實還沒有1997年嚴重,上市公司業績下滑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新股密集發行以前也有,股價根據業績重新調整的情況在每年的中報年報公布前后也都會發生,但是,幾乎沒有一次像這樣。我們的市場缺少好的東西,有價值的東西,能給場外資金希望吸引其進入的好機制和好品種。看不到未來,誰敢進?」
證監會的困境
對這次暴跌,和訊投資的孫衛黨發出了「政策層應當反思」的呼吁,這和許多市場人士的呼聲是一致的。孫衛黨的專文特別提到:「去年管理層重點推出的兩大政策一是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人;二是大力推進市場化進程。但現在看來,上述兩項政策是目前市場下跌的重要原因。」而做出兩項決定的這個「管理層」,其實就是證監會。
在采訪之中,一位不愿意公開姓名的經濟學者分析了證監會面臨的尷尬處境:「開放式基金的組建、私募基金的規范化、全國統一指數的出臺、股指期貨推出、CDR的探討,總之一切似乎都在向國際化的軌道上有條不紊地運行著。我們似乎與國際市場僅僅咫尺之隔,但實際情況真的這樣嗎?」這位學者剛剛在美國考察了半年回來,他痛心疾首地發現中國股市只是「把表面文章做到了」。他質問:「有了資本市場的工具僅僅是一個方面,一個高效、廉潔的管理體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規才是保障證券市場發展的重要基石。我們的證券監管體系做到這點了嗎?」他接下來還提到了一系列的頑疾,「最講究市場經濟的證券市場在中國承擔了太多的責任:國企改革需要證券市場支持,社保基金需要證券市場補血,社會穩定不允許證券市場大跌,這些問題顯然已經超出了當前中國證監會用以平衡各方利益的權力界限。當他們的協調能力到了極限時,連以前脆弱的平衡也無法維持,股市就會選擇暴跌來釋放信心危機。」
「中國的監管當局在事前、事中和侍候監督方面還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但目前最迫切的是如何制止內幕交易、信息披露的不完善。或許這屆證監會僅僅是為法制監管建立了一個初步基礎,寄希望于本屆證監會將問題全部解決顯然不太現實。我們的證監會不是美國的SEC,我們必須明白這點。」香港怡富證券(Jardine
Fleming)中國部業務主管唐迪看待這個問題的思路,似乎比國內大多數人都要節奏慢。
「據說將成立的金融監察局會有對證券市場的監管工作,央行還邀請了公安部加盟。這樣的架構似乎和證監會的權力有重疊,為什么不直接賦予證監會更大的權力呢?股市『司法介入』的效果還不能夠太樂觀。應該分析那么多的財經專家和法律專家為什么幾年來難以有效地實施監管?事實上當每一個上市公司股票后面都幾乎有著這個那個地方利益,當上市配股的每一步都有著各類行政權力角力博弈,這個市場監管難的問題是很難根治的。」
模糊的出路
過去股市每次大幅下挫之后,總會有一些穩定市場的官方言論或者實質性的消息出臺,而這次也未能免俗。7月31日,周小川樂觀地預言:中國證券市場有非常光明的發展前景。8月1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也出來重申宏觀經濟看好,給股市打氣。同日的《上海證券報》也在頭版頭條刊登了有關討論文章,其中主要談到市場最為關心的對上市公司配股、增發的募集資金數額進行限制以及募集資金投向限制等問題。
不過,這一切似乎并不足夠,周四周五,股市仍然在反覆向下盤跌。市場焦點仍然在于無法接受高價的國有股減持和無休止的增發新股。
「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市場化,而不是對機構投資人網開一面的『推進市場化進程』。」黎先生一針見血說,「高價發新股,使新股發行市盈率成倍上漲,新股上市市盈率都定位在國際罕見的100倍以上,這樣的高市盈率吸引了大批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方式達到高價配股、增發的目的。同時,國有股也借市盈率高啟之時,實施高價減持。由此,投資者看到的情形便是:推進市場化進程--市盈率大幅上揚--高價圈錢和高位兌現。這樣對于中小投資人是很大的傷害。」
「在國內股市根本不具備定價機制的情況下,放開股票發行價格實際等于為市場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孫衛黨這樣認為,「因此,要使中國股市平穩健康發展,除了要對上市公司嚴加治理,還要以保證中小投資人利益為前提,實行公平、公正、公開,這才是中國股市的未來出路。」
北京師范大學博士鍾偉最為耿耿于懷的則是國有股減持要走正道,不要把「減持」和「市場化定價」做幌子。同時他更加提到了應該讓股市吸引國內真正優秀的企業參與而不是僅僅為國有企業輸血。「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理應在股市登堂入室,讓公司和股市真實化,而不是目不正視的泡沫化。如果怕國企在股市因其他血統的企業登臺而邊緣化,怕籌資不是籌到自己的口袋,那么。其結果只能是(指數)堅決地一瀉千里。」
對中國證券市場,已經有太多的意見和爭論。但到底由誰來真正保護中小投資人利益,由誰營造一個真正市場化的機制,由誰去有效地監管上市公司的種種違規行為?答案本來似乎很簡單,但又很蒼白無力。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每一個股市都永遠有支持者的,當有一天中小投資者真正厭倦了被反覆愚弄和圈錢之后,他們是會選擇用腳投票再不回來的。日本和臺灣地區股市跌得資本市場功能癱瘓的故事,有可能在任何一個市場重演。」還是那
一位對于中國股市感情復雜的經濟學者這么對記者說。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01年第3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