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vs视频欧美色图国产vS视频欧美vS色图,多姿,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奇米一区二区三区,av音影先锋色色色色

  www.11hunli.com  
logo.gif Media999 ad

中國打響人才爭奪戰

文/仲大軍 

中國的大學按國家教策規定,從11月20日起接受企業進校開展招聘工作。美國IBM公司率先在北京大學召開校園招聘會,拉開人才爭奪戰。

 最近,上海、南京、杭州、廣州等城市不斷傳來消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人才將不受戶口的限制,自由進出。大連市最近也宣布動用5000個戶口名額和進市指標來吸引軟件人才,對他們免徵城市增容費,其工資額度由企業自行決定,不受工資總額限制,對“介紹人”也有一定的獎勵,有功人員可得到引入資金0.1%至0.5%的提成。另據日前召開的全國人事廳局長會議透露,對東部沿海地區以技術入股、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參與西部開發的科技人員,將實行“戶口不遷、身份保留、來去自由”的人才流動政策。種種跡象表明,這股風頭從江南一旦興起,將馬上形成在全國范圍內爭奪人才的局面。可以斷定,用不了多久,高級知識人才在中國各地便可以來去自由,戶籍對這些人將失去限制作用。

  各城市、各地區掀起爭搶人才資源的高潮,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現,也是中國經濟進入知本運行階段的表現。沿海發達城市的管理者們最先認識到人力資本的作用,是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已達到了人才決定競爭力的程度。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上下掀起了一段招商引資的熱潮。在那20年間,人們眼中看重的主要是資金和技術,人才還沒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媒體一報道,就是吸引了多少外資,很少報道招徠了多少技術人才。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為什么人才變得比資金更重要了?

  中國經濟進入以質取勝年代

  各地掀起人才大戰是中國經濟的新特點決定的。短缺經濟時期,消費者對產品的性能要求不高,不管什么樣的彩電冰箱只要有,統統往家買。但進入過剩經濟時期,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消費者進入一個比較和挑選時代。哪種商品的質地、性能不行,便會被顧客冷落,其廠家也將面臨著市場的淘汰。因此,在生產過剩時期,中國企業進入了一個質量競爭的時代,只有質量好的產品可以在市場立足。但要想質量好、性能高,必須有科研與開發,有高素質的人。因此,在一個以質取勝的時代,人才成了決定性的因素。

  1999年是中國經濟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從這一年開始,限量生產深深地映入中國人的眼廉。由于一味追求產值,幾年來生產過剩已經給中國經濟造成了重大浪費。1997年末國家糧食過量庫存就超過了2000億斤(1億噸),近幾年里中國不得不大量以虧損價出口糧食,1998年政府投巨資180億元緊急興建500億斤庫容能力的糧倉。但大量小麥壓庫難以出售之時,中國每年卻要從國外進口上千萬噸的高面筋度小麥。國內一些面粉廠,放著本地產的小麥不用,專用進口小麥。為什么呢?國產低質量小麥的面筋度太低,做出的面包一切就掉渣,沒法用。

  據報道,今年中國糧食產量要控制在4.9億噸左右,棉花產量從前兩年的460萬噸壓縮到320萬噸,煤炭產量要從1998年的13.5億噸控制在9億噸以下,鋼和鋼材控制在1.1億噸和1億噸以內,食糖產量壓縮到7500萬噸,糖精壓縮到1.6萬噸,紡織行業壓縮毛紡30萬錠,水產品將從1999年的4000多萬噸下調100萬噸,海洋捕撈繼續實現“零增長”,煙葉庫存要從7000多萬擔壓縮到4000萬擔,也就是說以上這些產品要有10%~20%的負增長。對此現象怎么解釋呢?過去不是產值越多越光榮嗎?

  進入21世紀的2000年,中國經濟發展觀念將發生重大轉變,這一觀念轉變的核心是從追求數量和增長速度轉為追求質量。中國人要徹底告別以產值為重的傳統指導思想。量已不再重要,產值也不再值得官員炫耀,真正需要的是富有競爭力的高質量產品。

  發達經濟帶吸引大批人才

  要想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性能,除了需要嚴格的生產經營管理,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和開發人才。20年的改革開放已使人們變得聰明。一個地區的發展主要靠人氣,在生產力各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縱觀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史,哪個國家不是由于有了人,才有了后來的成就。如果不是美國從德國吸收了一批核物理學家,美國哪能先行一步造出原子彈!

  深圳基本沒有本地的科研力量,但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超過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居全國第一的北京。1998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已達655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4%,比上海高一倍,比北京更高。在深圳投資于高新技術產業的大型跨國公司已有150多家。深圳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與20年間大量吸引全國各地的質量技術人才、管理經營人才有關。盡管深圳沒有多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但企業所擁有的工程師比例是全國最高的。

  世界經濟發展史也提供了許多例子:哪個地方聚集了一大批知識人才,哪個地區的經濟就興旺發達。在美國東部和西部,有兩條著名的高科技工業經營帶,一條是東部海岸從紐約到波士頓沿128號公路形成的經濟帶,一條是西海岸加利福尼亞洲從舊金山到洛杉磯的硅谷經濟帶。128號公路地區的新技術產業誕生在美國最老的工業基地新英格蘭地區,是美國大公司集中的地區,主要依托的是麻省理工學院,這個學校的教授和畢業生們戰爭年代在政府里的顯赫地位對128號公路地區技術產業的興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硅谷的興起主要依賴于斯坦福大學,那里聚集了一批富有創造性、機動靈活的電子企業。80年代以來,128號公路地區不斷走向衰落,而硅谷卻蒸蒸日上,新興的網絡技術大部分出自硅谷。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看,中國的地區經濟日后也有可能形成條狀或帶狀發展,其雛形已在一些地區逐漸形成。在北方,將形成京津經濟帶、瀋(陽)大(連)經濟帶;在中原地區,沿鄭州兩側及上下也將出現帶狀經濟區;在華東地區將形成滬寧經濟帶和滬杭經濟帶;在華南地區,除了珠江三角洲連成一片之外,廣州──深圳──汕頭一線將成為一條經濟走廊。

  但是,要出現這樣密集的發達經濟帶,打破計劃經濟下傳統的戶籍封鎖,讓人員自由流動是非常重要的。在這里,政府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新規制,鼓勵人才的自由流動和向心力聚集。

  人才在中國仍然是稀缺資源

  為了證明這一論點,讓我們再來看看中國人力資源在世界上的位置。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每年一期的《國際競爭力報告》,在世界上最主要的47個國家和地區中,1999年度中國的科技競爭力排名從上一年度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25位,這與新增的6項指標有很大關系。新增的6項指標中5項都是人均指標。科技競爭力和科技實力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在1999年度各項指標排位中,中國僅兩項指標位列前10名以內:“研究與開發人員總數”和“企業研發人員總數”均列第4位。在“研究經費支出總額”一項上,中國盡管排位連年提高,但從“研發經費占GDP比重”來看,中國排倒數第11位,研究與發展經費仍居世界較低水平。新加坡、俄羅斯、印度等經費總額雖然低于中國,但這一比重卻高于中國。在“人均研發經費”上,中國排名位居倒數第7位。

  印度1999年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為0.86%,今年準備提高到1%,2005年準備提高到2%。中國目前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僅有0.65%,而日本、韓國等國家1997年這一指標就已分別達2.83%、2.79%,瑞典達3.59%。1995年中國開科技大會時即提出增加研發經費,到2000年占到GDP的1.5%。按此比例,今年中國的研發投入要從去年的600億增至1350億。但錢從哪里來?

  另外,“合格工程師可獲得程度”一欄中國居倒數第一位,“合格信息技術人員可獲得程度”中國居倒數第二位。中國這兩類人才嚴重缺乏。工程化是中國科技創新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工程師的缺乏顯然與工程化的薄弱有密切關系。信息產業是當前發展最為迅速的知識密集產業,中國在這方面人才不足。中國的企業還沒有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除海爾、長虹等少數幾家企業外,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對創新的有效需求不足是中國企業的通病。企業能不能重視研發,關乎中國的未來。

  中國技術人才的現狀,注定了各個地區要互相爭搶人才資源。這種爭奪在今后將愈演愈烈,并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重要的是新機制新文化

  在今天的美國,為什么128號公路地區的經濟在衰落,硅谷在興旺?原因是硅谷的企業不存在社會差別,沒有等級制觀念,沒有身份的歧視,企業是建立在互相信賴基礎上的共同體。他們重視市場信息,善于互相交流,也用不著西裝革履,在一個小酒館里就可以把事情談妥。大多數公司實施靈活的工作制度,用不著一天8個小時都在班上。讓職工擁有一定的公司股票,企業的每個成員都把共同的目標轉化為個人的追求。而在美國東部的128號公路地區,由于聚集美國傳統的大公司,當地的新英格蘭傳統使那里等級森嚴,他們偏重于企業內部的技術改造,不大重視市場信息,一些陳規舊習阻礙了人的創新和發明。所以,128號公路地區慢慢僵化了。

  借鑒別國的經驗,在中國的人才流動蔚然成風之后,重要的還是要建立真正適合人才發揮作用的體制和機制,不能葉公好龍,做表面文章。

  摘自《共鳴》2000年第4期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Media999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