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vs视频欧美色图国产vS视频欧美vS色图,多姿,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奇米一区二区三区,av音影先锋色色色色

  www.11hunli.com  
logo.gif Media999 ad

  民間環保活動家廖曉義情灑地球村

  文.徐劍

廖曉義與克林頓合影
廖曉義與她的同仁在一起

  2000年6月14日,挪威首都奧斯陸著名的皇家學院。

  一條猩紅的地毯通向最輝煌的頒獎圣壇,佇立在金色大廳的挪威皇室、政府部長、國際知名人士200余人,祈盼著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

  蘇菲獎基金會主席艾琳.昂女士宣布:將歐洲擁有“諾貝爾環境獎”之譽的“蘇菲環境大獎”和10萬美元授予來自北京“地球村”的廖曉義。頓時,雷鳴般的掌聲在大廳里響了起來。自“蘇菲環境大獎”頒發以來,廖曉義是獲此殊榮的惟一中國女性。

  三天之后,載譽而歸的廖曉義踏上了祖國古老的土地。她用所得的“蘇菲環境大獎”的獎金設立了一個民間環境保護獎。

  生命的光和熱化作對地球母親的摯愛之情

  80年代末,廖曉義從中山大學哲學系碩士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社科院馬列所。一位經常與她來往的從事生態環境研究的朋友總是滿懷憂慮地提到環境保護問題。一天,這位朋友悲痛萬分地說:“地球正在被人類自己的發明創造毀滅,人類不會再有下一個千年。”廖曉義被感染了,陷入沉思。

  不久,廖曉義和朋友自發設立了“中國的工業化與環境代價”課題組。經調查獲得的一組組因環境破壞造成生態災難的可怕數字,無情地撞擊著她的心扉。沉寂已久的生命激情燃起來了,她悄然發誓:今生今世就做一件事,為再造綠色的“地球村”做“殉道者”似的守護神。

  廖曉義選擇了用電視媒體來喚醒國人的綠色環保意識。她親自捉筆,撰寫了拯救生態環境的電視片《綠色文明與中國》。于是,幾個志同道合的環保者成立了攝制組。電視腳本出來了,卻苦于無錢拍攝,他們幾經求援無果,制作只好擱淺。廖曉義在失望之中遠走美國,給讀數學博士的丈夫做陪讀夫人,指望攢足錢后再圓綠色的環保夢。

  三個月后,朋友給廖曉義寄來一封信,說:如果你再不回來,攝制組就可能散伙了。廖曉義再也坐不住了,毫不猶豫地提出要回國拍片。她的丈夫覺得她不可理喻,她剛剛旅美,女兒赴美的簽證、在美的住房等費盡周折好不容易才弄妥,家剛剛安定下來,她卻要走了。

  回國之后,廖曉義向朋友借了5萬元,這對拍攝大型的電視片而言是杯水車薪。晚上她休息在一間沒有窗戶的陋室里,經常以吃煎餅度日。廖曉義對綠色環保事業的真誠和執著最終感動了上蒼,福特基金會捐贈了一筆攝制費,她的處女作才得以問世。

  時間長度為60分鐘的《綠色談訪錄》花了廖曉義整整一年零兩個月。在此期間,大洋彼岸4歲的女兒一次次給她發來明信片,艱難地帶著女兒苦讀博士學位的丈夫也望穿秋水盼著妻子歸來。然而等到片子殺青卻無法播出,廖曉義只好悻悻踏上了重登大洋彼岸的路。

  挾著破碎的夢回到美國,廖曉義通過了托福考試。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馬爾文教授想收她攻讀博士學位,廖曉義莞爾一笑:“馬爾文教授,謝謝您的好意。美國不缺博士,可中國卻缺環保人,我沒有時間在美國呆四五年讀一個學位……”她最終選擇了做馬爾文教授的訪問學者。

  在美國期間,廖曉義發現有一個叫NGO的民間環保組織,這個組織幾乎薈萃了全美的民間環保精英,以女性居多,負責監督環保執法,影響力足以撼動美國國會。廖曉義深受啟迪,萌發了一個新的想法:采訪國際杰出的環保女性并制作成片子,拿到即將在北京召開的“世婦會”上播放,讓中國有影響力的女性投入環保工作。為此,她傾盡打工所攢的兩萬美元,高薪聘請專業攝像師分赴紐約、舊金山、華盛頓等地采訪40多位國際環保女杰。

  1995年初夏,領到美國綠卡的廖曉義帶著女兒和剛剛完成前期拍攝的《地球的女兒》回到北京,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一間7平方米的小屋暫時棲身。母女倆和幫她帶孩子的表妹夜晚就橫臥在同一張床上,連腿都伸不直,她們一住就是一年半。

  有一家公司高薪聘請廖曉義加盟,朋友善意地勸她:“先解決生存,再談環保吧。”她卻頗懷憂患地說:“如果每個人都只想著自己的生存,驀然回首的那一天,就會發現這個地球上已沒有人類。”

  廖曉義擔任制片人和總編導的電視專欄《環保時刻》終于在中央電視臺第七套節目定期播出了。1996年4月22日首播那天,原任國家環保局局長的曲格平與她一起主持。至今,該欄目每周播出一期,從未間斷。廖曉義的環保之旅終于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

  廖曉義1995年回國從事綠色環保事業,因每年不能在美國住滿6個月,手持的綠卡隨時可能被注銷。可是為了地球母親,她最終還是到美國駐華使館毅然注銷了所持的綠卡。

  中國女性的睿智和尊嚴贏得美國總統的敬重

  1998年6月27日,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期間,廖曉義應邀參加中國婦女與美國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頓的女性圓桌會議。臨近尾聲時,廖曉義終于抓住一個與美國第一夫人交談的機會,操著流利的英語對希拉里說:“過幾天,我將在桂林看見你的丈夫。”

  “是嗎?”希拉里驚奇地瞪大了眼睛。

  廖曉義點點頭,頗帶幾分自豪地介紹自己的事業:“我從事的是以婦女為主的民間環保事業。我認為,中美兩國的婦女都應在環保交流上多做些事情。”

  “我贊成!”希拉里熱情地說,“我丈夫對人類生態與環保的關注絕不亞于對美國國家利益的關心。我期待著過幾天再次見到你……”

  五天之后,在桂林七星巖古式涼亭,美國總統與中國七位民間人士舉行有關環保問題的圓桌會議,限時40分鐘。原本安排在第二個發言的廖曉義因發言順序打亂而排在最后。她一看時間已剩無幾,情急之下開始主動出擊:“我認為,美國對中國環保方面的支持說得多,做得少。不久的將來,中國在環保方面將會有一場大的變革,如果美國不愿意放棄這個機會,那你們現在就必須有所行動。”

  “我同意!”克林頓應聲而答:

  坐在前排的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萊特帶頭鼓起掌來。這是整個圓桌會議惟一的鼓掌。

  掌聲過后,克林頓毫不掩飾地說:“我已經意識到美國國會對中國的環保沒有給予充分的援助,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我們回國后,要將你所說的讓更多的人知道。”

  圓桌會議早已超過了規定的時間,可克林頓似乎沒有要結束的意思。討論的話題自然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廖曉義毫不客氣地指出:“作為民間環保人士,我有責任告訴中國公眾不要學美國生活中不好的東西,比如使用太多的空調、太多的私車和一次性產品。”她的話音剛落,克林頓下意識地擰開手中的筆,在證實手中的筆不是一次性產品時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然后又伏案在筆記本上記下些什么。

  這時,廖曉義將她主編的剛出版的《兒童環保行為規范》遞到克林頓面前,解釋道:“我希望每一個中國孩子都能得到一本。”

  美國總統饒有興趣地翻閱了這本圖文并茂的畫冊,大加贊賞,欣然題詞:“致北京地球村,感謝你們為我們共同的家園做出的出色工作──比爾.克林頓”。

  那天,美國總統站在七星巖的青山秀水間作完訪華的最后一次講演,大步走下講壇,突然大聲呼喊廖曉義的英文名字:“雪瑞……雪瑞……”正在尋找攝像師的廖曉義驀然回首,看見美國總統向她走來。他上前緊緊地握住她的手說:“雪瑞,再一次謝謝你。”

  或許因為這幾位中國民間環保人士的學識和風度給美國總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過了一會兒,美方邀請廖曉義等七人與總統乘船同游漓江。事后,一名隨團訪華的美國記者風趣地寫道:“美利堅合眾國總統被一位東方女性的才華、學識和睿智傾倒了……”

  今年初夏,廖曉義應邀訪問美國硅谷,與全美一流的科學家、公司總裁和作家輪流上臺講演。對于這片主導微電子世界的夢幻之谷,廖曉義直言不諱地說:“美國硅谷雖然實現了人類的光榮與夢想,將人類引進了高度的數字化時代,但是,對不起,我不喜歡你們的生活方式。你們的轉基因食品,在美國還在爭論不休卻銷往中國。美國消費主義的全球化,對人類來說只能是一場災難。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可持續消費的全球化,這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否則,人類終究會失去最后的家園……”

  臺下的數百位科學家和公司總裁紛紛站起來給廖曉義鼓掌,一直等到她走下講壇落座之后,才一一坐下。

  永不疲倦地推動公眾參與環保終于修成正果

  1996年3月7日,由廖曉義創辦的民間環保組織──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正式注冊成立。從此,廖曉義更多的時候是脫下職業裙服,到社區、到家庭主婦和孩子中間去一點一滴地倡導中國人自己的綠色生活模式,推行綠色社區理念。

  一天,北京西城區大乘巷的王庭蘊找到“地球村”,說街道居民看了《環保時刻》都很受啟發,愿意賞試將垃圾分類。廖曉義便親赴大乘巷講演示范。從那天開始,三個紅色的塑料桶矗立在街頭巷口,廢紙、垃圾、玻璃分類投放。大乘巷的這些紅色塑料桶成了中國公民走向綠色生活的醒目的路標。

  翌年6月,北京宣武區環衛局局長張鴻聲風風火火地趕到“地球村”,希望在宣武區賞試將垃圾分類。廖曉義和同事來到槐柏樹街,一一向居民示范垃圾分類的處理方法。為了讓老百姓感受到綠色生活的廣闊前景,廖曉義又不辭辛勞地帶著他們參觀再生資源分選站。在“地球村”的實驗田里,經過24小時發酵后的生物垃圾種上了綠色無污染的蔬菜。時隔不久,“地球村”把這些鮮嫩的圓白菜、生菜送還居民,不少群眾驚嘆不已。

  1998年夏天,在一位美籍華人的資助下,北京“地球村”終于建立起3000畝的“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基地”,40多戶農戶選擇了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種田不施化肥,生活垃圾實行分類處理,凸現了21世紀中國農民的嶄新形象。走進綠蔭掩映的教育基地,人們感受到的是重入大自然懷抱的溫馨和親情。

  新千年,廖曉義兩度飛往美國,邀請70年代首次“地球日”的發起人、地球日國際委員會主席丹尼斯先生到北京參加“中國地球日”的啟動儀式。

  廖曉義陪著丹尼斯乘出租車前往北京環保宣教中心。車上,細心的廖曉義見丹尼斯不斷地揉眼睛,便關切地問:“丹尼斯先生,請問哪兒不舒服?”

  “廖女士,請恕我直言,飛到貴國首都后,我便一直眼睛疼。”

  廖曉義一陣沉默。望著車窗外不時涌來的沙塵和污濁的空氣,她真不知道說什么好。

  善解人意的丹尼斯彷佛已觸摸到廖曉義心頭的沉痛,寬慰她說:“我真的很佩服你!你本可以留在美國呼吸新鮮空氣的,但是你放棄了。對從事環保的人士來說,沒有比摯愛自己腳下這片國土更可貴的了。”

  “謝謝你的褒獎,丹尼斯。為了你下次來中國眼睛不疼,我就在這兒永遠干下去。”

  “中國地球日”啟動儀式過后,廖曉義風塵仆仆地南下武漢、重慶等地,開始了她作為“2000年地球日.中國行動”總協調人穿越中國腹地的環保之旅。久未聯系到她的女兒在因特網上發了一封尋母啟事:“媽媽,廖曉義,45歲,身高1.65米,面目憔悴,患有輕度的環保綜合癥,自4月某日出差昆明后不幸丟失。知情者有重賞。女兒王勝寒。”

  著名相聲演員牛群在北京見到廖曉義之后,立即風趣地給王勝寒草擬了一封電子郵件:“勝寒小朋友,撿到媽媽一個,完媽歸趙。”

  廖曉義深感自己對不起女兒,通過越洋電話向女兒道歉,表示給她買一身漂亮衣服作為補償。

  廖曉義不知疲倦地推動中國大眾參與環保運動終于修成正果。由風行世界的《蘇菲的世界》的作者和他的妻子設立的蘇菲獎基金會引用印度甘地的名言“絕不能低估個人改造世界的力量”,作為對廖曉義守望理想主義的最大褒獎。

  摘自《家庭》2000年第11期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Media999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