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并是利是弊?
文/歐陽雨龍
高校聯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中國著名的清華大學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合并掛牌儀式,去年11月20日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舉行。 |
由國務院直接牽頭,國家教育部出面協調,以著名高校為核心的“聯合兼并”行動正在風靡全國。近日來這一趨勢有逐步加快的跡象。
去年,即1999年9月22日,教育部正式批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清華大學,定名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暫定名)。
前幾個月,南京經濟學院與江蘇財經高等專科學校、江蘇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合并。此間有媒體稱:“高校結構大調整,引發新一輪高層次師資人才爭奪戰。合并的幾所高校紛紛出臺措施,大量引進各類學科帶頭人、教授、博士生等,保證新組建的院校有充裕的人力資源和發展潛力。”
今年4月,具有88年歷史的蘇州醫學院與有百年歷史的蘇州大學合并,成立新蘇州大學。這次合并被視為江蘇省加快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調整高校布局的一項重要舉措。
日前又有消息說,山東省今年將啟動一項“組建全國一流大學工程”。據悉山東省已完成了一流大學的調研論證工作,制定了大學的建設方案,即以山東大學、山東工業大學、山東醫科大學為基礎,組建新的山東大學,同時將建設研究生院、高科技園等現代化設施,形成五位一體的“新山東大學”。消息稱該方案已經上報教育部審批。
最近的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的“雙強聯合”被譽為教育界盛事。北京醫科大學校長王德炳稱他們合并的目的是要建設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國家領導人和教育界知名人士紛紛表示祝賀和熱切期望。
誰知余波未平,國家教育部又宣布:為了加快建設西部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決定將分屬于教育部、衛生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的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醫科大學、□西財經學院合并,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學。沒過幾天,“新復旦大學”、“新同濟大學”又相繼成立。至此,中國高校“大合并”進人高潮。
人們不禁要問,這股風兒為何來得這么火,這么急?
楊振寧為中國出謀劃策
 |
在掛牌儀式上,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右)與著名畫家吳冠中(左)交談。 |
20多年前,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這令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楊振寧異常興奮,他很快來到中國大陸訪問,訪問期間他頻繁被中國高層領導召見,其中包括鄧小平。
楊振寧給中國帶來了當今世界的最新科技信息,向中國領導人介紹了發達國家的最新科技成果,并展望未來人類以科技革命帶動生產力飛速發展的國際大趨勢。小平聽得興奮極了,兩眼放著光,一支接一支地抽煙。
“我們怎么辦?”小平問。
“抓科技,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楊振寧答。
“我看是第一生產力。依你看我們與他們的差距有多大?”
“至少50年。”
“怎樣縮短這個距離?”
“抓教育,發展高科技。培養高科技人才,要抓高等教育。”
小平后來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過去我們的失誤在于沒有抓緊教育。”他還專門為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此科技和教育,成了中國的大事。
而這次又是楊振寧向中共高層倡議:“加快高校改革,將10所大學推向世界前沿。”
高校聯合絕對是國家戰略
其實高校合并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嘗試了,只不過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過多的注意罷了。按照通常慣例,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改革舉措,多不在北京首先實施,而是先在外地的某一個城市作試點,取得經驗之后再逐步推廣。這是一個經驗,一個較為穩妥的辦法。
作為一種新形勢下教育改革的探索,高校合并浪潮最早可以追溯到“211工程”中的江西大學與江西工業大學合并組成南昌大學。另外一個試點是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大和浙江師大并入浙江大學),合并使浙大成為目前高校中專業設置最齊全、教職員工和在校生人數最多的“高校巨無霸”。
記者援引教育部長陳至立的解釋說,不宜稱為兼并,應該說是聯合。高校聯合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關心和領導下進行的。為了改革高校教育體制,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也為了調整結構,加強管理,發揮交叉學科優勢,提高綜合教學水平,增強國際競爭能力,更快地向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行列邁進。這是一項“科教興國”的戰略舉措。記者在走訪清華、北大和相關院校的有關領導時,他們的口徑與陳部長基本一致,稱這是一次有部署有計劃的國家戰略行為。
中央還有新的重大舉措?
據教育界消息靈通人士透露,高校聯合今后還將會有進一步舉措。這一步驟將在統一部署下,在全國范圍內加快進行。建國初期高校體制結構受蘇聯影響,也曾經調整過,但總感到有問題,不科學。為了增強中國高校的國際競爭能力,培養高素質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就必須學習國外一流大學的成功辦學經驗。像哈佛、牛津、劍橋以及日本、韓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新西蘭等國的綜合性大學,都是集文史、理工、商貿、醫農、管理和藝術類于一身,門類齊全、學科交差互補,以利于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消息靈通人士進一步透露說,高校聯合完成之后,國家將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推出新的重大舉措。聯合之后的部分高校,將作為國家和中央財政重點投資的“國立大學”;由省、市、自治區地方政府承辦的大學由當地政府投資,稱為“省立”、“市立”、“自治區立”大學;由民間私人投資的大學叫“私立大學”。這樣一來減輕中央財政負擔,二來放開地方政府辦學自主權,三來鼓勵民間投資辦學,與國際通行辦學慣例接軌。全面啟動“科教興國戰略”,拉動教育消費,爭取用30年時間,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的文化素質結構。
高校聯合中的恩恩怨怨
*校名與品牌之爭
據有關媒體報道,為了組建“世界一流大學”,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也開始合并,但兩校為了新校名頗多恩怨。一覺兒醒來,忽然發現自己深愛了幾十年的母校就要隨了人家的名姓,自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清華、北大頂級學校有向下兼容的功能(但也不是萬能)。可碰到兩個旗鼓相當的學校怎么說?究竟誰的品牌價值更高?難道一定就是“南開”?或者是“天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來評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是黨中央國務院拍板?要么雙方校長“脆丁殼”?
在今年年初中山醫科大學與中山大學合并擱淺又是一個特例。中山醫科大學第五屆教代會對外界明確指出:“中山醫大是有著133年歷史的名校,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合并問題若處理不當,會使名牌受損,無形資產丟失。應先吸取其他高校的教訓和經驗,對此進行充分調研論證,取得科學依據后再作決定。”
*婆媳之間
二十一世紀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趨勢,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需要。君不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領導沒吭氣兒,進了人家的門兒,像個受氣的媳婦兒。過去不論大小事情,好在自己說了算,如今能做得了多少主兒?
記者了解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領導和大多數教職員工對并入清華實屬無奈,不但絲毫不感興趣,反倒是憂心忡忡。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有工業造型設計、環境美術、繪畫、雕塑、染織、服裝設計、陶瓷工藝等多項專業,在輕工業、建筑業和衣食住行各領域有著很強的實用性,稱為實用美術。這對清華來說太重要了。據工藝美院的教授稱:“清華最看重的是工業造型設計和環境美術這兩個專業。”把既賢惠又漂亮的媳婦娶回家,是不是搶親不敢說,反正是娶回家了。有人打趣兒說:“婆家是清華,媒婆兒是國家。”至于婆媳之間能否和睦相處一時還說不好。如果只是以實用主義的態度來對待媳婦,恐怕這個婆媳關系不好處。除了這兩個專業,其它的幾個專業會不會受冷落?工藝美院人為此憂慮。
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生形象思維好,邏輯思維稍差,他們的高考分數一般都不高,在400分左右甚至更低,清華的600分分數線能把藝術家們都嚇暈過去。這回坐了車,以后誰還考得上清華?別成了工程師的天堂,藝術家的死亡線。近日傳出中戲不愿嫁北大的消息,除了其他原因,是不是也害怕踩上這條死亡線?好在兩所名校一再表態,會充分考慮藝術類院校的學生特點。
令人心寒的冷漠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生畢業后將拿到清華大學文憑一事,一時成了在校生們議論的話題。高校合并這等大事是不必和學生們商討的,因為他們從來只是受教育的對象而不是學校的主人。好在清華大學是一流名校,拿清華的文憑并不吃虧。令人吃驚的是,當記者采訪數所高校的近百名學生對“大合并”本身的看法時,學生們表現出異常的冷漠。“愛聯合不聯合,那是他們的事兒,與我無關”,“只要不漲學費就行”,“只要別耽誤我畢業找工作就行”,“只要別耽誤我出國就行”……有的人干脆不耐煩或者覺得莫名其妙:“問這干嘛?吃飽了撐的?管他呢。”
──那是他們的事兒?誰的事兒?國家的事兒?上面的事兒。想關心也關心不了,關心了也白關心,所以和我無關。你想干嘛就干嘛,我愿干嘛就干嘛,愛誰誰!──為什么會變成這樣?什么時候變的?我們的曾經是那么可愛和朝氣蓬勃的青年,號稱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如今怎么變得如此冷漠?
*驅不散的陰影
最富有戲劇性的大概要算人民大學試圖收編某財經大學,未曾想竟遭遇該校從領導層到全體教職員工的頑強阻擊。幾經協調磋商未果,只好作罷。院系里的部分優秀教師表示如果并入人大,只好忍痛辭職另謀高就。喜歡幽默調侃的青年教師說是已經做好“殺身成仁”的思想準備。多年來在社會上就流行著這樣的說法:“清華是工程師的搖籃,北大出憂國憂民的學者,人大出政工干部。”人們似乎從來沒有把人大當作正經的一流大學,好像那條長長的陰影──“計劃經濟意識形態”至今籠罩著這座高等學府,籠罩在人們的心中。
高校聯合,反思多多
*千萬別亂哄哄搞“一窩蜂”
合并引起部分教育界人士的種種非議。議論最多的是“利弊”問題、管理問題和是不是又在搞“一窩蜂”和好大喜功的形式主義。現在看來這些議論都是微不足道的。“國家利益和科教興國戰略是當務之急,以大局為重”,這才是總的原則。
不過原則歸原則,問題歸問題,大局不能不服從,問題也不可能不出。
我們向來好搞“一窩蜂”,某高校一位系主任說。不單在教育界,凡事都一窩蜂。一窩蜂打雞血,一窩蜂搞傳銷,一窩蜂學氣功,總之好一窩蜂湊熱鬧。好像魯迅說過的,叫民族習性,真搞不懂。
10幾年前學院改大學就是“一窩蜂”。全國有上百家學院都稱自己夠資格升大學,好像一叫大學就真的變大了。北京理工大學(原北京工業學院)的教師們當時就嘲笑過這種風氣。叫學院有什么不好?麻省理工學院就不改名兒,人家就不是一流大學了?一樣響當當嘛!還有叫了幾十年的“哈軍工”,國內外都有點兒名氣,改成什么工業大學,我看不如哈軍工。當時大多數人都不愿意改,舍不得呀,有什么辦法?“一窩蜂”嘛。這里面恐怕有個利益問題,中高層干部特積極。院變大學,系變院,科級變處級。房子、位子、職稱都有利。現在搞大合并,又是“一窩蜂”,不同的是這回被“兼并”的院校中高層干部特不積極,抵觸情緒很大,還是利益問題。
*大學之大在于精神之大
近日有媒體評論道:重組題材本是近年來股市上的熱點,優化組合也是好事,但是千萬別把好事情變成壞事情。高校重組更應注重內在的東西。
大學之大在于大學的精神之大──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以及人類精神。國外一流大學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特點,都有他的獨立追求和信仰。我們的信仰在哪里?我們的精神在哪里?我們的特色在哪里?有人說北大精神如今已經失落了,是不是這樣?
在大學里,教學管理,一流校長和一流師資比什么都重要,而不是在爭搶面積有多大,人數有多少上下功夫。東北林業大學面積最大,揚州大學的人多,但能稱得上就是最好的大學嗎?很多沒有合并之前的高校本身就是名牌,合并之后管理不善也可能把名牌丟掉。上海大學、四川聯合大學都是在合并風潮之中誕生的重量級大學,但四川聯合大學合并才一年多又更改校名,上海大學依舊默默無聞未見有何起色。又如中南大學的硬合并──強扭的瓜不甜。而華中理工大學經過多年努力,從一個地區性的工科院校脫穎而出,正在創造自己的名牌。協和醫科大學走到哪里都是一流;南開也不會因為沒有合并就不是好大學。各大學都有自己的路子,競爭和機會同在,風險與機遇并存。小有小的優勢,大有大的難處。現在跟風似的合并,不見得是一個好勢頭。
*“這樣我們就有了中國的劍橋”?
有資深教育界人士接著指出:1952年高校改革學蘇聯,結果如何?教條主義嘛,專業條塊分割,不利綜合素質教育。現在又開始學“世界一流”,和國際接軌。什么是世界一流?中國歷史上有沒有?現在我們能不能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先搞一個“中國一流”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個道理誰都懂。大學改革關鍵在于機制的改革,在于辦學思想和根本觀念的轉變,在于你的創新意識和治學精神,不能搞形式主義。清華和北大加起來大概相當于半個劍橋,再把復旦、南大、上海交大都合并起來,這規模恐怕已經不比劍橋小。但是不是可以說,這樣我們就有了中國的劍橋?
(摘自《視點》2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