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vs视频欧美色图国产vS视频欧美vS色图,多姿,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奇米一区二区三区,av音影先锋色色色色

  www.11hunli.com  
logo.gif Media999 ad

感受祭孔大典

撰文/申旭 攝影/徐普燕

  怎么也沒有想到,平生第一次感受華夏民族的祭孔場面的莊嚴和隆重,不是在孔子的故鄉曲阜,而是在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一個位于紅河的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小城建水。讓人驚異的是,這個少數民族云集的地區,何以會對孔子懷有如此虔誠而又執著的崇敬?

  2000年4月22日,清晨六點多鐘,80歲的陳懷本老先生早早地起床,翻箱倒柜,找出那套壓在箱底的衣服。這套衣服是專門在祭孔典禮時穿的。10多年沒穿過了,衣服還嶄新如故。今天要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陳先生高興得像個孩子,對著鏡子把自己上下打量一番,認真扣好每一粒鈕扣,戴上黑色瓜皮小帽,出門去召集參加活動的隊伍。

  陳懷本是臨安古樂協會的會長,從6歲起就跟隨祖父和父親參加祭孔活動。我們有幸隨著陳先生一起進行了一次跨越歷史時空的文化之旅。

  祭孔

  十幾年沒有舉行過祭孔大典了,建水人傾城而出,把個文廟擠得水泄不通。人們一批又一批地觸摸已經凹了下去的孔子浮雕像,跪在這位圣人的面前,默默地祈禱,表達內心的希冀和愿望。那栩栩如生的孔子雕像,讓我們覺得這位先哲遠在天涯卻又近在咫尺,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之后,時空依然把我們組織在一個圖景之中:占地廣闊的文廟內,蒼松翠柏,紅墻綠瓦,銅鼎香爐,青石碑碣,這一切都遠離都市的喧囂,向人們講述著眼下正在發生的卻是千年以前的久遠故事。

  上午10點鐘,陳懷本會長高聲宣布祭孔大典開始。鳴禮炮三響,全副鑾駕并文武樂隊及生員、舞佾等一齊列隊奏樂,恭請孔圣先師像、天地同仁麾和四箴牌,由大成門正門迎請圣駕入廟登殿。

  我們隨著人流觀看著那整齊的古裝隊伍,鑾駕的威嚴,恭舉著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箴牌,感受到的儼然是千年以前的場景,使我們對孔圣人頓時仰視尊崇,肅然起敬。

  陳會長誦讀祝文,全體人員行三鞠躬禮。參加祭奠者有160多人,服裝清一色的上黑下藍,個個神情莊重,鑾駕高舉“肅靜”、“回避”的招牌,連參加活動的小孩子都是一臉肅穆。陳會長面對孔子塑像,嘴里振振有詞。這聲音聽起來是那么遙遠,此時此刻,你會覺得這和千年前并沒有什么不同。

  在鳴禮炮、誦先師贊、談孔子誥、賀孔子贊等各種程序之后,是最讓人興奮的樂舞表演。復雜的樂舞儀式有初獻、亞獻、終獻、撤饌等。樂舞隊有歌工8人,樂生69人,舞生48人,節生2人,其中舞生多為十二三歲的男孩,他們稚氣而又認真的舉止,更使活動顯得嚴肅之中還有活潑。在整個祭孔過程中始終有樂歌伴奏,并在初獻、亞獻和終獻三項儀程中表演精彩的舞蹈,這也是祭孔樂舞的高潮部分。

  祭孔大典的最后一項儀式是送圣,樂隊奏德平之章,全副鑾駕,文武樂隊并生員、舞佾等列隊奏樂,恭送孔圣先師像至洙泅淵源坊外,然后收斂圣像,鳴禮炮三響,由大成門側門至先師殿前,下位撤班,整個活動宣告結束。

  我們這一次可以說是大開了眼界,因為在國內,這么完整的祭孔樂舞已經基本失傳。建水的祭孔樂舞是從南京夫子廟傳來的,如今夫子廟已沒有這套樂舞,而建水保存下來的卻是完美純粹的古典祭孔儀式。說到這里,陳會長流露出些許得意的神態。

  尊孔

  談到祭孔典禮,陳會長顯得很興奮:“我家祖上三代都是祭孔大典活動的主持人。建水的祭孔大典時辦時停,1985年恢復時我任會長,會員有六七十人,如今健在的也只有三四個人了。雖然舉辦這項活動要花費不少錢,我還是想一年多舉辦兩次,好讓子孫牢記圣人的恩德,多讀點書,多有幾個有出息的讀書人。”

  十幾年沒有舉行過祭孔大典,但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并沒有消失,一直深藏在民間。古樂協會那些六七十歲的老人多年來從未間斷練習,今天終于有了表演的機會,所以個個表情專注,精神抖擻,樂歌的聲音也特別嘹亮。據建水縣旅游局副局長吳貴平先生介紹,祭孔樂舞將于明年孔子誕辰日在建水文廟向旅游者正式推出,平時則由洞經學會的會員進行樂舞表演。那時將有更多的人觀賞到這高深莫測、玄奧深邃的古代樂舞。

  據陳會長介紹,建水的祭孔活動于明朝中葉傳入,到清朝雍正初年,按欽定儀式形成固定禮制。祭孔典禮時演奏的音樂稱為洞經音樂,臨安城曾先后成立許多洞經音樂學會,如朝元學、崇文學、林文學、新文學等。

  陳會長一再向我們強調各個組織的名稱是“學”,是因為明清時期的洞經音樂學會,多數是進土、舉人或翰林的后代。他們能詩善文,精通音律,并對洞經音樂的律呂苦心研求和修正。洞經音樂除了音樂演奏之外,還要談經,那些格律性極強的詩詞誥文,沒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是無法理解其中的精妙的。所以,過去各洞經學會一直是由文人把持,以致形成了“不是儒生,不能入壇”的規矩。

  陳會長告訴我們,樂舞中這些唱詞每一句都有典故,大多出自《論語》、《詩經》、《大學》、《周禮》、《尚書》等古籍。祭祖樂舞不但對樂器有嚴格的規定,而且在樂曲種類方面特別講究,分為牌子曲、經腔、鑼鼓腔三大類。牌子曲和轉頌、轉新令、轉老令等,是只奏不唱的曲詞,俗稱“大樂”,用于祭祀活動的開頭和結尾。經腔如甘排歌、一江風、清河頌、云蘊咒、鎖倒龕等,俗稱“細樂”,用于談經時的伴奏。鑼鼓經即打擊樂器的合奏,主要用于曲牌轉換和連接之間,變化豐富,以達到營造聲勢、渲染氣氛的效果。

  作為地處中國西南邊城的各族百姓,他們通過傳統的祭孔活動,努力與孔子這位先哲進行對話和溝通,感謝圣人的恩澤,使建水得到華夏文化的浸潤。他們同時也在祈禱,希望有更多的讀書人降臨在這座小城。人們到文廟祭拜的目的,就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能“沾點斯文,將來會讀書”,這是老百姓永久的精神的寄托。仰望蒼天,瞻仰圣人,跪伏廟壇,五體投地,聆聽圣人的教誨,肉體暢行于天地之間,靈魂感化于儒家真諦。在他們心中,數千年來,歷代皇帝都試圖通過各種方式樹碑立傳,以使自己名垂千古,但終究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匆匆過客。他們對皇帝跪拜卻不崇拜,只有孔子這位2500年前的圣人,才可以永遠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值得他們世世代代頂禮膜拜。在祭孔大典的氛圍中,我們的心靈彷佛純凈得已經透明,虔誠地跪拜在孔圣人的雕像面前,完完全全成為一個謙卑的傾聽者。

  文廟

  看建水人的祭孔大典,聽團山村的張氏后裔談“百忍”家訓,你會吃驚建水人對儒家思想的深刻參悟。走進建水文廟,對建水與儒家文化的密切關系將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在全國1000多座文廟中,建水文廟的規模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多少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每座文廟都有一個伴池,俗稱“學海”,建水文廟學海面積達42畝,列全國第一。學海象徵孔子思想和知識高深淵博,猶如汪洋大海。學海中有與堤岸相連的小島,上有小亭名思樂,又名釣鱉,意思是鼓勵生員發奮攻讀,他日功成名就,猶如在海中釣得大鱉。

  建水文廟占地114畝,完全依曲阜孔廟的風格規模建造,采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布置多座單體建筑。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分布,縱深625米,分7進空間,主要建筑有37座。碑文云:文廟殿堂門廡,圣賢肖像,刻雕藻繪,金碧輝煌,遂成一大觀焉。建水文廟明清兩代歷經修聳,“文化大革命”中人們砸爛了一切屬于“四舊”的東西,但沒人敢去動文廟的一磚一瓦,整個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堪稱中國古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

  建水文廟始建于公元1285年。那時云南剛剛建立行省不久。據說元滅南宋以后,將大批南宋皇族和知識分子流放西南邊陲。這些南宋遺臣來到云南后,念念不忘的是孔圣人及其儒家文化,他們的子孫要想重返故土,也只有通過讀書仕途之路。元朝統治者為了安撫和籠絡人心,鞏固新建立的政權,保持邊疆的穩定,便建造了這座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文廟,使建水的儒學風氣大開,滿城皆聞讀書聲。建水興建文廟被稱為“滇南興辦教育之始”,大批漢人移民和知識分子的到來,大大促進了滇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達。

  明代,上百萬江西、湖廣等地的內地移民遷到云南。人們看到了一幅不同以往的市井景象:穿長袍馬褂的漢民數量第一次超過了穿戴五彩斑斕服飾的少數民族人口,在交通沿線各市鎮,人們聽到的更多是“子曰”、“詩云”的吟誦,建水呈現出“俗喜尚學,士子講學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于諸郡”的文化新氣象。也許建水人的虔誠祭拜得到了孔圣人的保佑,明清兩代,建水出文武進士110名,僅次于昆明和大理;出文武舉人1273名,僅次于昆明。明嘉靖四十年,臨安府(今建水)選送參加鄉試的生員中,中舉者竟占了全省榜面的一半,因而臨安府有了“臨半榜”的美稱。

  有意思的是,1932年在文廟內辦起了臨安中學,后來改名建水第一中學,并在文廟一側建蓋了新的教學樓,昔日文廟圣地成了當今學子們讀書的場所。建水第一中學的張老師告訴我們,明清時期“臨半榜”的優良傳統在建水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近年來,建水第一中學的高考升學率常常在95%以上。

  我們終于明白,為什么建水文廟從元代至今雖歷經修聳卻保存完好,為什么建水人對孔子最為尊崇,在祭孔大典時傾城而出,并讓孩子們跪在孔圣人雕像前,接受老人們的祝福。在建水人看來,無論家里的生活多么儉樸,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希望有一天他們能邁進高等學府的大門。所以文廟內青煙繚繞,銅鼎香爐前隨時都有燒香祭祀的人。由此我們又想起張老師經常稱道的那句話:就儒家文化在云南的傳播而言,建水是首屈一指的,是最有代表性也最有普遍意義的一個地方。

  (摘自《焦點》2000.7)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Media999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