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創業板將迎來周歲生日。自開板以來,創業板便話題不斷、爭議不斷,從最初的“三高”爭議,到業績披露時“成長的煩惱”,再到周年解禁時“逃亡板”的擔憂。在創業板成立之初,政府和投資者對它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如今回首一年的發展過程,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這個中國資本市場的“小兄弟”?
成年非成人
“成年禮”時,創業板推出的目的是否達到是外界最為關心的問題。
2009年3月,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在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答記者問時表示,“推出創業板能夠為數量眾多的自主創新和成長型創業企業提供資本市場服務,同時通過資本市場的示范效應,發揮拉動民間投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以創業促就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功能,強化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持,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當時專家對這段話最言簡意賅的解讀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促進新興企業發展,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發掘中國經濟新引擎。如今,這些目的是否已經達到?
“僅僅用一年的時間來衡量創業板目的達到與否、成功與否是可笑的。”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趙錫軍認為,企業第一階段的發展周期是7年,因此,在考驗創業板對企業發展的作用時,應該結合企業的發展周期,而不能以一年這么短的期限來草率地看待創業板。
“從政策面和資金來看,未來創業板的發展都是值得期待的。”中原證券研究所策略部經理劉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創業板保持了樂觀的判斷。他認為,近期國家“十二五”規劃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規劃對高科技產業集中的創業板形成巨大的政策支持,而創業板的超募資金代表了投資者的關注和資金支持,這對未來創業板的發展形成強力支撐。
尷尬核準制
9月6日,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席濤聯合撰文指出了目前創業板“三高”、超募和“造富”問題。
三位教授將“三高”、超募的問題歸結到了發行制度上,認為目前核準制的發行制度使創業板個股稀缺,而在此情況下個股市場化發行詢價機制只能推高創業板的發行價和市盈率。“由于創業板發行上市公司的‘三高’可圈更多的錢實現體制性造富,這使得大量的中小企業上市首選是創業板而不是中小板。加上監管部門也認為,一定要嚴格把關,保護投資人的利益。結果是越審越嚴,創業板成了‘貴族學校’。”
從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來看,核準制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
劉鋒表示,過去兩年,英國創業板AIM市場有超過50%的公司退市。而我國采用的核準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夠幫投資者過濾掉創業板的投資風險。但近期,市場一直在談論創業板的退市公司,如果在核準制的情況下,創業板還存在大量的退市公司,那監管層就應該重新審視核準制的問題。
![]() |
【編輯:郭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