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07月21日 10: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解說】一池河東鹽,半部華夏史。一縷南風從4600年前吹拂至今,山西運城,因鹽運而得名、興盛,在經歷過工業化高強度開采、生態欠賬之后,中條山、鹽湖水的生態回歸折射出運城產業思維之變。
【解說】7月20日,正值盛夏三伏,運城鹽湖因氣溫、藻類的變化,呈現七彩色調,猶如城市一側的調色板,成為當地特有的地理景觀。
【解說】鹽湖,地處城市南端,中條山下,古稱河東鹽池。相傳,遠古時期,帝舜在此撫琴吟唱《南風歌》。鹽湖之所以能“阜財慍民”,在于其湖中產鹽。根據制鹽工藝考證和碳—14年代學研究,證明先民早在4600年前就在河東鹽池用“天日映成法”采鹽。
【同期】河東池鹽博物館講解員 支迎慶
在戰國的時候運城古名“鹽氏”,到了漢代名“司鹽城”,元代初期稱“路村”,元延祐年間叫“圣惠鎮”,直到元至正十六年鹽運使那海德俊修筑了鳳凰城,并且還設立了運治,一般鹽運司所在之地稱之為“運司城”,后來慢慢簡稱運城。由此可見運城它是一座因鹽池而興,由鹽運而建的鹽務專城。
【解說】運城的榮耀和鹽湖血肉相連,而城市文脈的延續又依托于鹽湖、中條山山水相依的城市格局。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當地對鹽湖的利用還局限在“采礦挖煤式”思維。在高強度的工業生產之下,鹽湖生態也曾一度失色。
【解說】1997年,22歲的晉永宏入職山西焦煤運城鹽化集團(簡稱“山焦鹽化”)。此后數十年間,山焦鹽化主要生產芒硝、硫酸鎂、氯化鎂等。
【同期】山西焦煤運城鹽化集團員工 晉永宏
當時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左右,運城鹽湖芒硝生產,一年產量可以達到200萬噸左右,可以說產量達到頂峰時期。
【解說】在高強度開采資源的同時,工業生產遺留下來的堿渣、硝渣等工業固廢,還有隨南風飄蕩的芒硝粉末,成為運城城南一帶居民的煩惱。彼時,不只是在鹽湖,類似的情況也在中條山鹽湖段出現。
【解說】2020年9月,運城全面實施“退鹽還湖”,鹽湖周邊全面退出工業化生產,修復鹽湖生態、治理中條山等加碼實施。當地相繼實施鹽湖堤埝除險加固、湖區清淤治污、環湖綠道建設、周邊綠化生態修復等。
【同期】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副主任 關妍
現在通過堤埝整治修復工程,沿湖現在的堤埝已經變成很漂亮的綠道,也已經成為市民的打卡地了。同時鹽湖中間各種各樣的變化,也讓更多的市民享受到鹽湖的這種公園式的這種生態價值。
【解說】在跳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資源依賴之后,當地人正在努力探索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同期】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副主任 關妍
鹽湖作為黃河流域的一顆明珠,它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一個鹽湖,運城市委、市政府持續開展凈湖行動,保護鹽湖的生態價值,讓鹽湖的生態價值能夠更進一步體現。
【解說】作為山西“五湖”治理的重要一環,鹽湖的生態空間管控、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歷史文化傳承和科學開發等,正成為彰顯城市氣質、延續千年城市文脈的重要載體。
向上 張立程 武俊杰 山西運城報道
責任編輯:【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