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湖南年輕學者黃守愚在網上發帖稱,“春節”應改為“元旦”,認為 “元旦”作為夏歷正月初一的代稱,從漢武帝時沿用到辛亥革命之后,可謂歷史悠久,被袁世凱改名為 “春節”,喪失了其歲時意義與文化意義等,同時他還建議將現行公歷的“元旦節”改名為“洋旦節”。(1月21日紅網)
現實是,“元旦”不僅在中國更在華人世界成為陽歷新年的通稱,而“春節”則是正月初一的文化符號,也蘊含了年的所有民俗內涵。不僅如此,在過農歷年的東亞文化圈,如越南、韓國等,也通用“春節”這個名字。在此情勢下,將“春節”更名為“元旦”不啻畫蛇添足的窮折騰,哪怕穿著恢復傳統的文化馬甲。
事實上,從甲骨文和金文“年”字“上禾下人”的情形看,春節的雛形在商周時期已經形成,過年成為農業社會慶祝豐收的一種儀式,約定俗成而固化為富有文化意義的節日。先秦時期,春節稱作“上日”、“元日”、“改歲”、“獻歲”,即使是在漢武帝后,“元旦”也不是春節的惟一名稱,而有 “三朝”、“歲旦”、“正旦”、“正日”等多種稱呼。有清一代,春節大抵有“元旦”、“元日”兩種稱呼。所以,從歷史文化的傳承看,“元旦”也只是春節的一種代稱,而非惟一。給春節改名“元旦”顯然不合常理。即使“元旦”在古代是代表春節的惟一名稱,也沒必要改回去。畢竟,“元旦”作為春節的名稱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被塵封于歷史典籍中,缺乏現實生活方式的實踐和認可。用過時的“元旦”置換現實的“春節”,就像孔乙己顯擺“回”字有幾種寫法一樣的顢頇和迂腐。
必須指出,“春節”一詞,早在唐宋時期已經蘊含年的意味,如 “既遇春節,難阻良游,三五人自為宴樂,并無所禁。(見宋尤袤 《全唐詩話·王起》)”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更有“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見《獄中》詩)”而且,首次將“元旦”更名為“春節”的并非袁世凱,而是初肇民國的湖北軍政府。建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這意味著春節的法制化。
由此可以看出,這位學者對于春節文化史并沒有精深的研究,而只是從零零碎碎的典籍中搜索出適合自己論據的片段,就武斷地發出更名春節的宣言。這種觀點從文化學和民俗學上講是顯得浮躁,從大眾文化的角度言則是嘩眾取寵,從現實的社會生活論則是造成了人們認知上的混亂。如果“春節”真的改名“元旦”,而“元旦”變成“洋旦”,公歷、農歷兩個新年就生生地都被惡搞了。
所謂學者,在于精研學術,而不在于夸夸其談。若以形式主義的引經據典,誤導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則有悖學理,也必為公眾所看輕。
“春節”改名“元旦”的文化折騰,實在要不得。
張敬偉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