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寧十月三十一日電(記者 蔣雪林 楊強)十月的中國廣西南寧市,勢必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十五周年紀念峰會三十日在此舉行。
這個被稱為里程碑式的盛會,對中國和東盟的雙邊關系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使雙邊的政治互信更加穩固。而中國與東盟增進互信的結果,將有利打破當今世界不合理的國際關系結構。
以西方一些人的觀點衡量,東盟還只是一個松散的地區合作組織,沒有實現真正的聯合與一體化,因為無論是從區內貿易比重,還是從政策體制統合的程度來看,水平都不高,無法和歐盟相比。但作為一個地區合作組織,東盟把東南亞所有的國家逐步納入到一個地區合作機制之中,使東南亞地區成為一個聯合整體。通過地區合作機制,逐步實現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以及更高層次的聯合,并對周邊國家的政治關系產生深刻影響。
十五年前,中國-東盟開啟了對話進程,揭開了雙方關系嶄新的一頁。正如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說,回顧過去的十五年,中國-東盟關系走過了從消除疑慮、開展對話、增進互信到最終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不平凡歷程。在雙方共同努力下,雙邊關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作為東盟對話伙伴國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與東盟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中國和東盟共同發表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 雙方在政治上的互信不斷增強。
雙方政治互信的增強打破了現行的霸權主導和結盟對抗的不合理國際關系結構。中國和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對于亞洲地區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在和中國談判取得成功的基礎上,東盟又積極倡導東亞地區東盟加中日韓三國的合作,以及東亞十三國加印度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多層框架合作。在東盟的倡導下,東亞在構建地區對話合作機制、自由貿易區建設、金融貨幣合作、次區域發展等方面已取得積極進展。
中國與東盟建立自貿區談判專家組成員、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張蘊嶺對中國東盟增進互信的結果,有著深刻的分析。他認為,中國和東盟建立對話關系并建立自貿區不同于傳統的軍事安全結盟方式,東盟和中國均倡導安全合作對話。其出發點不是確立敵人,而是增進互信,使雙邊獲得雙贏結果,以推動亞洲地區的發展。
中國和東盟增進政治互信的同時,中國和東盟也加強面對危機時的團結意識。東盟輪值主席國菲律賓總統阿羅約三十日在峰會閉幕后會見記者時說,鑒于近來朝鮮半島局勢的發展,地區和平與安全顯得尤為重要。盡管東盟不是一個安全性組織,東盟的主要著眼點是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但東盟各國和中國領導人的會晤,為雙方討論經濟和安全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她認為,這將把東盟和中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此次峰會,最大的成果莫過于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紀念峰會聯合聲明》。聲明稱,中方支持和歡迎東盟為建立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所做的努力。東盟贊賞中方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的意向,將繼續就此與中方協商。雙方就無核武器區問題所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必將對世界未來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