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撰文紀念長征70周年:偉業鑄千秋精神傳萬代(3)
|
正確的戰略指導是紅軍從挫折走向勝利的關鍵。戰略指導正確與否,影響戰爭進程,決定戰爭成敗。“左”傾教條主義者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方針,使紅軍處于極其被動的局面,幾乎斷送中國革命。第五次反“圍剿”中,我們紅三軍團死守廣昌這扇大門,與敵拼消耗,一萬二千人一下子傷亡二千七百多,銳減近四分之一。光我們第四師十團,就補充了三個新兵團,最后都打光了。所以,彭老總痛斥李德是“崽賣爺田心不痛”。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時,為掩護中央機關渡過湘江,我團堅決執行“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不顧一切犧牲”、“開辟西進的道路”的命令,在界首、光華鋪一帶架設浮橋并堅決扼守該地,又付出了重大傷亡。遵義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及長征初期紅軍受到損失的教訓,糾正了博古、李德軍事指揮上的嚴重錯誤,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這是歷史性的選擇,使中國革命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得以轉危為安。我們這些基層干部大約是到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區后才聽到傳達的。在此之前,我們對第五次反“圍剿”以來一直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心存疑惑,感到還是毛主席領導我們打仗痛快,為什么毛主席還不來指揮我們?遵義會議精神傳達后,埋藏在心中的疑團就解開了,感到紅軍有了希望,革命有了希望,沉重的腳板似乎也變得輕快了許多。一直處于被動地位的弱小的紅軍,終于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牽著國民黨追剿軍的鼻子走,聲東擊西、避實擊虛,取得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一系列戰役戰斗的勝利。為什么會有這種截然相反的結果?關鍵是戰略指導的正確。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敵情、我情、地形諸因素及其發展變化,揚長避短,因敵而動。從第五次反“圍剿”到長征初期的嚴重失利,就是戰略指導上不顧客觀情況的變化,囿于本本,教條式地指揮,結果必定吃敗仗。紅一、紅四方面軍懋功會師后,中央與張國燾在北上還是南下問題上發生分歧。這也是關系紅軍前進方向的重大戰略問題。北上之所以正確,南下之所以沒有前途,根本的在于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中日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在這種情況下,高舉北上抗日的旗幟,將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靠近抗日前線的川陜甘地區,在解決主要矛盾方面有所作為,才是惟一正確的戰略方針,才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從長征前后歷史的對比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毛澤東戰略指導藝術的“運用之妙”,深切地體會到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指引人民軍隊以弱勝強、克敵制勝的法寶,它集中體現了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和群眾路線等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基本經驗。長征勝利乃至整個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說,就是我們黨不拘泥已有的經驗,不固守教條,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勇于創新,走自己的路,形成正確理論并指導實踐的結果。今天我們搞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必須堅持求真務實,自主創新,發揚黨的朝氣蓬勃的戰斗精神,提高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發展中的難題,這樣才能真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
(來源;人民日報)
[上一頁] [1] [2]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