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0日電 據新華網報道,“紅軍長征出發時,輜重如山,騾馬成群,就像是大搬家一樣。”日前在長征出發地采訪時,黨史專家介紹了“馬背上的共和國”最初的情形。
1934年5月下旬,在第五次反“圍剿”敗局已定、紅軍已不可能在根據地內打破國民黨軍隊“圍剿”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書記處作出了中央主力紅軍撤離中央蘇區、進行突圍轉移的決策。但是,最初的戰略轉移只是準備到湘西去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在那里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并沒有打算走得像后來那么久遠。
瑞金市委黨史辦副主任劉良說,1934年10月10日傍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是帶著沉重的“行李”撤離瑞金的。除各種輕重武器外,中央機關大量的圖書檔案、印刷廠的各種設備、兵工廠的笨重器械、造幣廠的石印機、醫院的壇壇罐罐,還有一些破銅爛鐵甚至擦拭機器的破布,都被捆扎成包,一起帶著突圍轉移。
當時的中央機關被編成兩個縱隊,第一縱隊是首腦機關,也是中央領導集中的總指揮部;第二縱隊由黨中央機關、政府機關、后勤部隊、衛生部門、總工會、青年團、擔架隊等組成。第二縱隊的東西最多,光挑子就有3000多副。近萬人的隊伍中,大約三分之二的人都手拉肩扛著笨重的器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了名副其實的“馬背上的共和國”。
據贛州市委黨史辦副主任凌步機介紹,長征出發時,李德等人強令部隊采取“甬道式”行軍,一、三軍團擔任左右前鋒,八、九軍團在兩翼掩護,五軍團在后衛壓陣,像“抬轎子”一樣護衛著負擔笨重的中央機關縱隊突圍轉移。一路上,由于騾馬成群,輜重如山,行動遲緩。敵人處處圍追堵截,紅軍只能消極避戰,邊打邊走。
時任李德俄文翻譯的伍修權在回憶錄《我的歷程》中寫道:“部隊處處挨打,損傷慘重。”好不容易過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為了行軍和作戰便利,只好把千辛萬苦從蘇區搬來的機器等笨重東西往山溝里扔。渡湘江時,連電臺的發電機、蓄電池和X光機、印刷機以及幾門小山炮等等,都忍痛埋掉了。”
黨史專家認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撤離中央蘇區、突圍轉移是正確而必要的,但“左”傾錯誤領導人在組織實施突圍轉移時,不是以保存紅軍實力、調動和打亂國民黨軍部署、創造有利條件大量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目的,而是消極被動地進行逃跑式的“大搬家”。正是這一錯誤的戰略退卻的指導思想,導致紅軍主力從中央蘇區突圍后越走越艱難、越打越被動。(余孝忠、陳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