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期一天之后,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終于落下了帷幕,各方最終促成了一個不具備任何法律約束性的草案決議。有觀點認為這意味著本次會議的失敗。的確,從會前世人的期待看,這次會議遠未達到預期的設立全球減排時間表和明確各方減排責任這一目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會議中各國為解決彼此間分歧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將會為明年在墨西哥舉行的新一輪會議打下堅實的基礎,正如楊潔篪外長在會后所表示的一樣,應對氣候變化任重而道遠,這次會議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盡管各國都認識到氣候變暖的危害性,并愿意為解決這一問題作出自己的努力,但要在為期兩周的會議中,在與會的百余個國家中達成一致性的協議,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減排目標,資金援助、是否可監察等方面的分歧并不是通過10余天的會議就能夠消除的,對于發達國家而言,目前最為緊要的任務仍然是盡力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如果在減排總量上過度的讓步導致了自身的經濟發展受損,自然難以接受;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發達國家所要求的可監察的總量減排似乎總有些限制自身經濟發展的目的,在未能得到充分的資金援助之前,也就不情愿在此問題上作出妥協;會議最終難以達成具備法律約束性的決議,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我們無需擔心國內的環保等相關產業因為本次會議未能達到預期目標而裹足不前,調結構作為未來一年乃至幾年我國的經濟工作重點,其首要的目標就是要實現經濟發展由高污染、高能耗向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方式進行轉變,在這一過程中,環保、低碳、新能源等產業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對于環保產業的支持已經在過去的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安排等方面有所體現,未來這種支持力度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一步加大。同樣,發達國家也面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在類似產業上的投資也只會進一步的增加而不會減少,實施總量減排仍會是各國自主追求的一個終極目標。
哥本哈根會議雖然在失望中落幕,但如果換個角度看這次會議,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思路。在本次會議中,為了達成一致,不少國家作出了相當程度的讓步,特別是中國承諾的減排目標更是為多個國家所贊賞,而溫家寶總理更表示中國將努力實現并超過減排目標,為其他國家樹立了典范。假若在未來的一年里,通過積極的磋商和彼此諒解,加上發達國家經濟恢復所帶來的可忍受減排總量的提升,各國能夠在本次會議前后所提出的減排基礎上更進一步,在墨西哥所達成的協議或許將會比在本次會議中倉促完成具法律約束性的草案更有力度和效果。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欲速則不達”,我們所要實現的是在2020甚至2050年的全球減排目標,這一長遠的規劃必須得到近乎一致的同意方能實現其預期的效果,否則即便在部分國家的催促下草草通過,在實施中也會成為一紙空文。因此,哥本哈根會議雖然在結果上頗令人感到失望,但從會議中所透露出的積極信號看,我們仍可對未來充滿期待。(作者系東航金融注冊金融分析師)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