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1)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解決好城市低收入家庭和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啟動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專項支持縣職教中心、中等職業學校和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推進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繼續實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積極發展民辦教育。(2)完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全面完成醫療救治體系建設任務。調整和優化城市醫療資源布局,構建以社區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繼續做好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工作。推動醫療衛生體制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繼續降低藥品價格,整頓醫療器械市場價格秩序,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規范醫療服務中的診療和用藥行為,抓緊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3)大力發展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旅游、體育等事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文化設施建設,加強重大自然文化遺產、民間文化保護。做好新聞出版工作。圍繞全國重點紅色旅游區和精品路線,加強經典景區和相關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繼續抓好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籌辦工作。(4)穩定現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以中西部地區縣級和中心鄉計劃生育服務站建設為重點,健全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完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擴大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的覆蓋面和西部地區“少生快富工程”的實施范圍。大力發展老齡事業。
(十)認真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高度重視和維護社會穩定。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為著力點,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1)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解決體制轉軌遺留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和重組改制關閉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問題。大力發展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小企業,拓寬就業渠道。做好新增勞動力特別是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對特殊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支持多種形式靈活就業。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工作。(2)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證各項社會保險待遇及時支付。繼續擴大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城鎮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提高統籌層次。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設。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加快建立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發展殘疾人、社會福利和社會慈善事業。(3)合理調節收入分配。抓緊建立居民收入分配監測和預警體系。規范居民收入分配秩序,調節過高收入,完善國有企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規則和監管體制。強化個人所得稅征管,取締各種非法收入。(4)積極幫助城鄉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問題。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穩步推進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試點。做好災區群眾生活救濟、生產恢復和災后重建工作。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救濟等制度,增加資金支持并適當提高救助標準。(5)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依法關閉取締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廠礦企業,加大礦山、交通運輸、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的治理力度,強化對食品、藥品和餐飲衛生等的監管。特別是要按照“企業負責、政府支持”的原則,加大煤礦安全技改和瓦斯治理的投入,企業要提足用好安全生產費用,中央政府要繼續安排資金,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完善通風、防塵、防火、排水、運輸等安全生產系統,強化瓦斯抽采和綜合利用,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頻發的勢頭。(6)維護和促進社會穩定。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征地拆遷、企業改制、庫區移民和環境污染等方面存在的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加快完善社會穩定預警體系和應急處理機制,妥善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以及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創造城鄉居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2006年,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艱巨而繁重。我們要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齊心協力,扎實工作,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十一五”的良好開局而努力奮斗!(完)
(注:M1為M右下角加小1,M2為M右下角加小2)
本報告的名詞解釋
[上一頁]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