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沁源八月二日電 題:難忘“沁源圍困戰”激情歲月
中新社記者 張恩
盛夏時節,山西沁源縣山山嶺嶺一派蒼翠。當地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吸引著許多遠方旅游觀光者,其中以“小延安”紅色旅游區展現當年沁源人在“沁源圍困戰”崢嶸歲月里,抗擊日軍侵略的情景,更是人們刻意尋求的一個章節。
抗日戰爭時期,山西省沁源縣作為中共領導的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中共太岳區領導機關和抗日決死隊總部所在地,一直是侵華日軍的“心頭之患”。日軍在沁源實施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仇恨的火焰一直在沁源民眾的心頭燃燒。
血與火的年代里,中國共產黨領導沁源軍民不屈不撓,堅決抗日,成立“犧盟會決死隊”,與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以薄一波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帶領沁源軍民在歷次反掃蕩中,以山地作掩護,英勇打擊敵人,獲得了“抗日模范縣”的光榮稱號。
為堅持抗戰,太岳區黨委決定采取“圍困戰”的辦法,斷敵路、絕敵糧,發動廣泛的游擊戰爭,從一九四二年十月起,沁源縣城關及周圍的百姓有組織地撤離家園,空室清野,把日軍圍困在一個“沒有人民的世界”。
當年僅八萬民眾的沁源縣就有一萬多人踴躍支前,一萬多人配合八路軍、決死隊和民兵作戰,破路、斷糧、填井、埋雷,晝夜襲擾,把日軍搞得焦頭爛額、精疲力竭。
當時曾是當地民兵輪戰隊長的史老伯,親歷圍困戰的全過程,飽嘗斗爭的艱辛和勝利的喜悅。提起昔日的“圍困戰”,老人眼中依然放射出動人光彩。他清晰地記得時任太岳行署主任的薄一波的動員講話:眼下敵人不會撤走,你們要作長期打算,充分發動群眾“空室清野”,把占領區人民撤出來,把糧食、日用品藏起來,把井封起來,讓敵人白天喝不上水,吃不上飯,晚上睡不好覺。只要搞得他們疲憊不堪,就是我們的勝利。從此,沁源城變成一座空城。
人們常把炸藥裝到玻璃瓶或瓷罐里,掛在門頭上,埋在路上襲擊敵人。有人還想出把鞭炮放到鐵皮桶內燃放。一到夜晚,侵略者崗樓的周圍,鞭炮大作,敵人暈頭轉向,疲于應付。共有三萬多公斤糧食被百姓奪走,惟一的補給運輸線也被八路軍和民兵用地雷封鎖,沁源縣城里的日軍只得殺野狗、軍馬充饑。
一九四三年春天,日軍動用十多輛汽車從沁縣出發,給駐沁源的日軍送給養,民兵得知情報后,連夜在二沁大道一帶埋設連環雷。第二天上午十點左右,一陣驚天動地爆炸之后,日軍留下三輛燃燒的汽車,倉惶原路撤回,戰斗勝利給人們很大的鼓舞。
在沁源軍民長時間圍困和主動騷擾下,日軍終日惶惶。一九四五年春,抗日軍民對疲憊不堪的日軍發起最后的圍攻。
總攻從三月十四日開始,全縣男女老少兩萬余人齊上陣,四千多顆地雷,把敵據點重重封鎖起來。敵據點周圍五里內遍布馬坑、草人、標語,荊棘鋪滿了日軍所有通道,沁源城四周山頭上插滿了紅旗。
一九四五年四月,被困二年半的日偽軍再也無力抵抗,不得不依賴沁縣日軍接應,狼狽逃竄。這就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聞名的“沁源縣二年半圍困戰”。
在“圍困戰”中,沁源軍民同仇敵愾,與日軍進行大小戰斗三千多次,殲滅日偽軍三千余人,僅地雷炸死炸傷日偽軍就達九百四十人。
毛澤東聞知后曾致電沁源縣,稱“模范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后抗戰中的模范典型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