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1日電 今天出版的《工人日報》報道稱,目前,八小時工作制已經離職場越來越遠,能夠按時下班已成為一些人的奢望。加班加點成了職場的潛規則。在許多行業,從業者不加班,意味著你不夠敬業,八小時工作制實際上名存實亡。
過去,人們用“八小時以外”比喻業余時間,可現在對很多勞動者來說,業余生活是10小時以外,甚至12小時以外的事。
報道稱,前不久,一次名為“勞動者工作現狀全調查”中顯示,每天工作八小時或不足八小時、工作比較輕松的人僅占24.41%,而工作時間在八小時以上、感覺比較累的人占75.59%。其中,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的人超過30%。在這當中還有8%的人每天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他們的感覺是“累得已經堅持不住了”。
報道中指出,目前,在不少行業,加班還不僅限于工作日,像雙休日、五一、十一等法定假日與不少私營、外企從來就不“沾邊”。而在出租車、餐飲、娛樂等行業,從業者早已無白天黑夜、假日非假日之分。
勞動者不僅工作時間長,而且連續工作的時間也在加長。在調查中,95%以上的勞動者都有長時間連續工作的經歷。在被調查者中,有82.13%的勞動者連續工作過10小時以上,其中46%的人有過連續工作超過15小時的經歷,14%的人連續工作過18小時以上。
調查中,有87.56%的人認為:現在的職業是自己喜歡或基本喜歡的職業,所以“自愿”延長工作時間。
近30%的勞動者提出,雖然拼命工作并不是自愿的,可沒有辦法,如果不干,就沒有這份工作。工作累點兒,總比沒事兒干好。還有5%左右的勞動者認為:自己是個工作狂,能從工作中得到很多樂趣,寧可累也不想閑著。一位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專家說,當代生活中,人們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而且這種壓力呈增長趨勢。競爭的壓力,讓職場上充滿了不能停歇的“紅舞鞋”。超時工作的狀況的確四處存在,問題不是有法律條文就能解決的。
報道引述天津市勞動監察部門有關人士稱,八小時工作制是根據人的正常體能、精力制定的,是非常科學、人性化的制度。它保證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我們切不可因為工作方式的轉變,而輕易否定了這一制度。
專家認為,只有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發展時,社會才會協調發展。合理搭配工作和休閑的時間則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讓八小時工作制越走越遠。(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