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孫宇挺)國際勞工組織日前發布《2004-2005世界就業報告》指出,2003年全球從業人員超過以往達到28億。然而,其中接近14億工人,也是歷史最高水平,每天靠不足兩美元度日,其中5億5千萬工人生活在一天一美元的貧困線以下。2003年全球有1億8千5百90萬的失業者,僅代表非體面勞動的“冰山一角”,因為那些雖然有工作,但仍生活貧困的工人人數,是失業人數的七倍多。
該報告還分析了就業、勞動生產率和減少貧困之間關系,并提出新的見解。隨著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和競爭力,企業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工人也會通過增加收入及減少工時而受益。最終,低物價、高消費及廣就業可使整個社會的宏觀經濟得以改善。
報告還強調擴大服務行業的重要性,因為服務行業可以帶來生產率和就業雙增長,為高技能人士和一般技術工人都提供就業機會。另外,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人從事非正規經濟,因此改善非正規領域就業也至關重要。報告同時呼吁重視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增加農民工收入。發展中國家40%人口從事農業經濟,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20%。
《2004-05世界就業報告》針對小企業如何融入大經濟,縮小與大型企業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異,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議。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小企業在促進就業方面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對減少貧困也具有重要的潛力,然而小企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則使其潛力難以發揮。
新報告預測,如果全球每年GDP保持4.7%的增長率,有可能實現在2015年達到將貧困人口減半的千年發展目標。但這一發展趨勢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東南亞和南亞的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