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vs视频欧美色图国产vS视频欧美vS色图,多姿,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奇米一区二区三区,av音影先锋色色色色


中國新聞社
中新網分類新聞查詢>>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經濟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年中經濟觀察:中國金融業尚未走出非常時期

2003年07月04日 08:37

  中新社北京七月三日電題:中國金融業尚未走出非常時期

  中新社記者李鵬

  一位專家說,如同上屆政府遭遇洪水泛濫和亞洲金融危機,本屆政府的開局同樣經受了兩大突如其來的挑戰:“非典”疫情和美伊戰爭。

  突發挑戰雖然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中國經濟,但其危險是短暫的、有形的、可控的。新政府最終順利化解了危機,中國經濟重新步入正軌。

  在今年上半年遭遇突發挑戰的艱難時刻,中國金融業的運行沒有受太大影響:成立銀監會加強監管,徹查金融腐敗大案要案;抬高房貸“門檻”,劍指房地產泡沫;抓緊部署農信社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改革等等。

  值得關注的是,許多人認為金融機構應該在“非典”時期出手“救市”之際,中國的金融政策表現得異常謹慎:中國央行擠壓地產泡沫,甚至放出風聲要進一步收緊銀根,調高存款準備金率,而政府高層對金融業的腐敗與違規案件也毫不手軟。

  為什么?因為中國金融業自身也處于“非常”時期,因為與“非典”疫情這樣的突發危機相比,真正的危險是潛在風險,是那些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慢性病,比如金融風險。

  長期以來,中國的金融企業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政府的一些職責,造成不良貸款比例過高的現狀,給中國的金融業造成了極大的隱憂。而近年來不斷爆出的金融案件已經向決策者敲響了警鐘,中國的金融體系還隱憂多多。

  正因為如此,專職監管的銀監會從中國央行中分離出來,其首任主席劉明康坦言“時間已經十分有限”,在其施政方針中處處緊扣著“風險”二字。

  但是,監管格局的完善并不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全部。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三駕監管馬車已經各司其職,但是能否改變金融監管“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痼疾?能否讓國有金融機構順利實現商業化改革?能否在放開舊包袱的同時化解新風險?

  金融風險其實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風險。一位中國財經高官承認,近幾年,中國經濟運行中的許多問題,諸如有效需求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農村經濟發展資金不足、資本市場低迷等,都與金融改革滯后相關聯。

  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雖然使中國認識到金融風險的嚴重性,但不可否認,金融改革是中國經濟改革中的短腿項目,到目前為止,中國金融業還遠沒有脫離其非常時期。完


 
編輯:張明
相關專題:走出非典陰影 迎來一片藍天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