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8日電 面對美元貶值,最新一期《瞭望》周刊文章援引中國央行人士談話指出,“繼續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對于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十分重要。
文章稱,三周前,美國財政部長斯諾表示,迄今為止,美元匯率的下跌是“適中的”,暗示美國政府認可當前的美元下跌。這種放任美元貶值的態度,使許多人發出“美國放棄美元強勢政策”的議論。
但從歐元兩年多來與美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競爭來看,此次美元的貶值非但沒有顯示出美元衰落的征兆,相反對挑戰其霸權的競爭者來說更像具殺傷力頗強的武器。而且這種變化已深刻地影響到了整個國際金融市場,對于外匯儲備3160億美元、匯率政策緊盯美元的中國市場也不例外。
強勢美元政策的新武器
美元貶值,特別是對歐元的貶值,大體開始于2002年3月。從2002年3月到2003年5月,美元對歐元貶值在28%以上,美元對日元17個月來約貶值12%,總體上美元對主要貿易伙伴的貨幣比價約下跌8%。
對美元匯率的這種走勢,今年以來,美國政府則聽之任之,沒有行動。相反,美國財政部長斯諾在出席八國財長會議時卻對“強勢美元”做了另外一番解釋。他說,“強勢”的意思是指美元使公眾產生信心和它的防偽能力,美國政府已經不再根據美元與其他主要貨幣的市場價值衡量美元的強弱。
此言一出,美元對歐元、日元的比價更加下跌。為了防止失控,財政部首席發言人又出來告訴記者:“政策沒有變化。”但是,這位發言人又表示,他們對美元最近的跌勢感到寬慰,不會反對美元的進一步下跌。
6月9日美國總統布什堅持認為本屆政府的政策是強勢美元政策,他表示將盡可能清楚地表明美國政府所實行的是強勢美元政策。
但歐盟的政治家和經濟專家更愿意把這一切理解為,美國是在利用貨幣懲罰歐盟,尤其是懲罰法、德兩個歐元區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陳寶森認為,美元貶值實際打擊的主要對象是歐盟,因為美歐經濟基本上處于同一水平,產品處于同一檔次,美元貶值使美國產品在價格上比歐盟的同類產品更具競爭力。
歐元升值使法國不少企業出口量減少,贏利下降。德國的出口降幅更大,已經減少了7%,使德國本已陷入衰退的經濟雪上加霜。同時也抑制了歐元區的經濟增長。據統計,歐元區今年第一、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為零。
不管美元政策是否真是如此“用心良苦”,但從美國政府一貫的實用主義風格來觀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部長張小濟相信美國對美元下跌的放任,更多還是美國經濟和布什政治的需要。
美元的下跌提高了美國進口商品的價格,它使美國發生通貨緊縮的可能更加遙遠。從美國的立場看,美元貶值一下子解決了許多問題。它緩解了通貨緊縮的壓力,并將刺激美國經濟更快增長,這正是布什政府急切需要的。尤其它將糾正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這一赤字已經上升到了一個不可持續的水平。美元貶值不論是對美國經濟還是布什連任選舉的準備都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對中國出口促進有限
很顯然,我國匯率政策實際上是盯著美元走的,美元下跌同時也增加了人民幣的競爭力。于是,“美元貶值,中國是最大贏家”的斷言也隨之在國際上甚囂塵上。其中,《華爾街日報》5月28日大標題指出“中國坐收美元貶值之利”,《紐約時報》更是題注“美元貶值令亞洲獲益:尤其是中國對歐洲和日本的出口”。
單從數據上似乎也佐證了美元下跌促進我國出口這一命題。6月11日海關總署數據顯示,5月份的出口額較上年同期增長37.3%至338.4億美元,1~5月期間,出口額較上年同期增長34.3%至1558.6億美元。其中,1~4月份,中國對歐盟的出口猛增44.6%,達199.4億美元。商務部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報告《美元匯率波動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也承認,美元對其他國際貨幣下降,對我國出口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但報告指出“美元匯率下跌對我國出口的促進作用也是有條件的,不應一概而論。”美元匯率下降有利于我國一般貿易出口,如機電產品、運輸設備、高新技術產品,由于需求彈性較大,美元匯率下降出口將增加。
但對加工貿易的影響要復雜得多。來料加工只進行加工,不存在原材料購買和成品半成品銷售,影響較小。進料加工由于進料成本增加,擠占利潤空間,影響較大。如果匯率下降時間超過一年,下降幅度較大,且影響到美國經濟基礎和消費者購買力,美元匯率下降將對我國出口帶來直接負面影響。
張小濟強調,我國去年以來出口的大幅增加,因素眾多。其中國際市場對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與廉價消費品的需求增加和入世效應,這兩個因素更為重要。美元匯率下跌只是一個相對較次的因素。高盛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胡祖六也認為:“中國出口的激增一直是受它的貿易改革、富有活力的私人企業、豐富的勞動力等推動的……匯率的作用一直是最小的。”
“中國的出口會從(美元貶值)中受益,但程度可能被夸大了”。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分析,絕大多數中國商品在價格上已經非常有競爭力,其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全球需求疲軟和SARS導致訂單減少,這兩點無法通過貨幣貶值彌補。因此,“美元貶值導致中國出口激增”的說法是不全面、偏頗的。
繼續堅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事實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國際社會抱怨中國獨享出口激增之利是虛,矛頭對準人民幣匯率制度是實。近兩年來,國際許多經濟學家和決策者一直批評,中國靠人為干預維持了事實上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把它的貨幣固定在一個人為疲軟的水平上,從而提高了它在外部的競爭力。
《金融時報》2月3日文章指出:“中國應該讓國內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或者更好地讓人民幣升值……美國應該試著說服中國取消盯住美元的匯率,因為這讓美國廠商難以與其競爭。”
日本財務相鹽川正十郎甚至把這總結為:“不僅日本的通縮是因為進口了太多的中國廉價品,整個全球經濟不景氣也源于此”,人民幣一時受到較大的國際升值壓力。
針對此,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相關人士接受采訪時指出,“中國是個負責任的大國。亞洲金融危機時,我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對亞洲和世界經濟作出了很大貢獻,中國現在不具備升值的壓力和必要,在這一點上,我們在世人面前的腰桿是硬的”。
摩根斯坦利亞太區董事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同樣認為中國現在不具備人民幣升值乃至放棄人民幣對美元實際上固定匯率制的條件。在謝看來,衡量貨幣匯率是否合理主要有兩個角度:一是國內是否存在通貨膨脹;二是外匯儲備。中國當前沒有發生通脹,貨幣政策上不存在匯率升值的條件;另一方面,中國外匯儲備絕對數字雖然很高,但占GDP的比例只有25%,大大低于日本、新加坡和中國臺灣等地。
與此同時,謝國忠提醒中國要注意亞洲金融危機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教訓,“從歷史上看,一國要將固定匯率制變為浮動匯率制都是非常困難的,過渡期往往會出現很大問題”,稍不注意就會出現難以控制的危機,目前中國應繼續維持與美元的穩定匯率。
這與上文提到的央行人士的觀點不謀而合。據介紹,近幾年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已累計升值17%,當前我國匯率政策在條件沒成熟前,不能隨意調整匯率。因為從新興國家經驗看,貨幣匯率的劇烈波動往往會對國家經濟、社會、政治穩定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央行人士稱,人民幣匯率政策目標要服務于實體經濟,1994年以來的外匯體制改革之所以獲得了巨大成功,就在于其實踐了這一目標。4月份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指出未來一個時期將“繼續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這位人士認為,這對于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十分重要。(來源:《瞭望》 作者:王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