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澳門四月三日電(記者 孫兆震)正當粵港澳經濟融合成為熱門話題的時候,一種新的經營模式悄然出現:越來越多的企業總部在香港,生產基地在珠三角,而將離岸業務投放在澳門。
澳門推出吸引外資發展離岸業務的舉措以來,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已有一百多家外資企業在澳門設立了離岸公司,其中大部分為香港和珠三角的企業。尤其是近期以來,外企到澳門設立離岸公司的增長勢頭加快,去年首十個月,澳門(非金融)離岸業務涉及金額一億五千二百萬澳門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一百一十五;獲批準個案八十一個,同比上升百分之一百七十。
澳門的《離岸法例》頒布于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三日,從當年十一月一日起生效,但由于當時正處于回歸時的交接期,這項業務到二000年年中才真正展開。該離岸服務業法例規定,在澳門設立離岸公司的外資企業,只要符合當局嚴格的審批條件,在澳門有實質營運,交易業務不涉及澳門市場,都可享受免交所得稅、營業稅、印花稅等優惠,稅項優惠是吸引外企在澳門設立離岸公司的重要誘因。
澳門發展離岸中心,吸引企業前來開展營運和后勤服務業務,表面上看似乎加劇了區域競爭,但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這種競爭實有利于大珠三角地區的分工合作和協同發展。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能夠恰當地分工和協作,澳門的離岸中心制度將有利于進一步壯大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和商業服務功能。善用澳門相對低成本的優勢,正可以緩解香港的成本高企問題。情況一如當年香港廠商將生產基地遷往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競爭力,也促進了整體產業結構的調整,壯大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商業服務功能也得到加強。同樣,企業在澳門設立離岸公司,降低經營成本,不僅有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也將促進香港金融和商業服務功能的發展。
現時前來澳門設立離岸公司的仍以中小企業為主,相較于稅率優惠,大企業更看重的是營商環境。在這方面,澳門仍有待改善,與香港尚有不小差距。雖然香港調升了利得稅,拉大了與澳門的稅率距離,但對于大企業來說,并不會因此而使澳門自然具有特別吸引力。同時,經濟體系細小的澳門,對企業尤其是大企業能夠提供的服務畢竟是有限的,近期就有越來越多的本地企業或在澳內地企業對赴港上市表現出濃厚意愿,這從另一個方面凸顯了區域分工合作的重要。
大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內地的生產基地和澳門的稅務優惠政策,將是融合的一種重要方式。可以預期,今后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使用這種業務操作模式,這不僅有利于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也將有利于提升整個地區的競爭力。澳門積極發展離岸中心,建立中小企業商務服務平臺,將在地區的協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