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對有關發光二極管(LED)的“337調查”申請正式立案,包括4家中國LED廠家在內的全球30家企業均收到ITC發來的訴狀。這些企業在美銷售的LED和激光產品涉嫌侵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退休教授Gertrude Neumark Rothschild的一項專利(專利號:5252499)。
記者從ITC網站了解到,此次“337調查”的涉案企業范圍非常大,包括LG電子、摩托羅拉、諾基亞、三星、索尼、夏普、索尼愛立信、東芝等國際知名品牌均在名單之內,而涉案的4家中國LED廠商則是超毅光電子、佳光電子、廣州鴻利光電子和深圳洲磊。
盡管超毅光電子、佳光電子、廣州鴻利光電子和深圳洲磊等企業的規模并不算太大,但對于正在興起的中國LED產業而言,此次“337調查”的沖擊波不容小覷。
4月18日,在中國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牽頭下,廣州鴻利光電子和深圳洲磊兩家涉案企業決定聯合應訴。
索尼等30多企業涉案
據記者了解,今年2月20日,Gertrude Neumark Rothschild教授要求ITC對短波長發光二極管啟動“337調查”,并申請普遍排除令和停止令。ITC共確定了中、日、韓等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34家涉案企業。
當時,業內曾猜測這是一起針對以索尼為首的藍光陣營的“337調查”。然而,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有關人士很快表示,“索尼的藍光技術中有很多項專利,這次發起調查的原由是一項LED的基礎專利,顯然這與藍光陣營無關,相信會有更多的企業被訴訟。”
根據國家商務部網站的有關資料,美國企業可以利用1930年美國關稅法第337條款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對該進口產品開展行政調查;如該調查結果屬實,受到侵害的美國產業可以要求美國政府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該產品對美國的進口和銷售。
近年來,國內企業遭受的美國“337調查”的情況迅速增加,范圍也越來越大,電池等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都曾經成為“337調查”的對象。如今,在國際貿易領域,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利用337條款并非為了防范國外專利侵權行為,而是為了將國外相關企業擋在美國市場之外。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未來LED市場最大的領域將是照明市場,如果能夠完全代替螢光燈,潛在的市場規模將有可能超過3000億美元。估計到2010年,整個中國LED產業產值將超過1500億元。
此次“337調查”并不是企業發起申請,涉案企業的范圍也很龐大。然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此次涉案的中國企業規模并不算太大,但如果一旦應對不利,對整個國內LED產業而言,將帶來發展變數。
對于國內1700多家LED廠家和上游芯片廠商來說,這次受到訴訟的4家企業如果被判侵權,那意味著ITC可能發布“普遍排除令”,即在原告專利有效期內,中國企業生產的發光二極管,及含發光二極管的下游產品將被全面禁止對美出口,屆時涉案總金額可能會從目前的1億美元上升到幾十億美元。
和解是底線
廣州鴻利光電子董事長李國平表示:“如果應對不好的話,我們今后可能只能使用某幾家企業的芯片,比如,如果使用飛利浦等企業的芯片,那成本將提高好幾倍。”
據記者了解,廣州鴻利光電子的主要產品是LED燈具、LED節能燈、LED模組等,如果ITC通過337調查程序,認定其侵犯了有關專利,企業的成本將大幅上升。
此前,美國ITC已經與飛利浦、歐司朗、豐田、Cree和日亞(Nichia)等全球五大LED企業就涉案專利達成和解。
按照ITC的337條款訴訟程序,美國337調查一般可以大體上劃分為三個階段,即行政法官初始調查階段、委員會裁決和總統審議。
每個337案件都是先由一名委員會的行政法官負責進行初始調查,做出是否侵權的初步裁決(包括具體侵權人的確定),隨后提出所要采取救濟措施的建議。
這次LED調查已于3月20日正式立案。對于中國的被訴企業來說,必須在20天內做出回復。中國半導體產業聯盟主任耿博表示,如果中國企業在規定期限內不做出回復,將被看作棄權而敗訴,那么將威脅到整個中國LED產業在美國的銷售。
有專家表示,對于書面回復的內容,必須包括承認或否認指控,并對指控事實提供扼要解釋;詳細闡述辯護事實;被調查產品的進口數據和海關稅則;被調查產品的產能;美國市場對應訴人經營的重要程度;所訴知識產權是否無效或不可執行;被調查產品的直觀描述等。
深圳洲磊有關人士表示,此次公司決定應訴是為了整個中國LED產業,此前中國電池產業的聯合應訴最終就獲得了勝利,并稱其應訴的底線是與美國的訴訟方達成和解。
事實上,盡管對于一些規模并不大的中國企業而言,應對美國337調查的訴訟費用是一項較大成本,而且還面臨能否團結其它企業共同應訴的問題,但中國企業勝訴的例子也有前例。2007年7月1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簽署正式文件,決定終止對深圳三家企業數字萬用表的“337調查”。這是繼電池、木地板和打火機之后,中國企業在“337調查”中的又一次勝訴。
擬聯合索尼應訴
李國平表示,在美國337調查的效應下,目前公司的經營已經開始受到了一些影響,有客戶不斷打電話咨詢公司有沒有侵權,“我很負責任地告訴他們,我們絕對沒有侵權,否則我們也不會花幾百萬美金來打這場官司”。
不過,從目前來看,盡管已經有兩家企業聯合應訴,但涉案的另外兩家企業卻以訴訟費用難以承受為由,放棄了應訴。而國內其他企業則對這一案件的進展保持高度關注的姿態。
有關人士表示,337調查的程序非常復雜,在立案后的兩個月內將舉行初步的聽證,接下來的5個月有關各方將進行質證,在12-15個月調查期限結束前的三個月法官要做出初步裁決,14天后做出最終裁決,但是美國總統還有60天的審議期。
當然,中國企業除了應訴還有其他的方式:一是與美國訴訟方達成和解并支付一定的費用;二是被告企業進行“規避設計”,比如規避有關的專利(或其它知識產權)限制,以及提出專利無效或不可實施的證據;第三就是要聯合其他的國外被訴企業一起應訴。
深圳洲磊有關人士表示,“除了與廣州鴻利光電子聯合應訴外,我們還在與索尼、三星等企業接觸,看有沒有聯合應訴的可能,如果能與索尼聯合最終的勝算會很大。”
半導體產業聯盟秘書長吳玲表示,鑒于以往其他行業的337調查案例中“誰介入誰受益,不介入難受益”的規則,希望能有更多上游企業認識到其危害性,積極申請第三方介入,并積極支持應訴企業的行動,以及以自愿、量力的原則為應訴企業募捐。(郎朗)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