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vs视频欧美色图国产vS视频欧美vS色图,多姿,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奇米一区二区三区,av音影先锋色色色色

中國新能源汽車又有新突破!

分享到:
分享到:

中國新能源汽車又有新突破!

2024年12月03日 20:01 來源:國是直通車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文/陳昊星

  繼2024年年中新能源車月度滲透率首次突破50%后,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日前再迎來新的里程碑:年度產銷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

  11月,新能源車企的銷量如何?各家車企有哪些新變化?

  新勢力車企奮起直追

  11月,傳統車企延續穩健發展態勢,在市場競爭中排在前列。

  比亞迪依舊是銷量表現最好的車企,其月度產銷均突破50萬輛。比亞迪發布的11月產銷快報顯示,公司新能源汽車的產量為540588輛,同比增長70.73%;銷量為506804輛,同比增長67.92%。

  長城汽車公告,2024年11月,公司銷量127394輛,同比增長3.70%。1月至11月累計銷量1098006輛,同比下降1.81%。此外,11月海外銷售43186輛,1月至11月累計銷售411848輛。11月新能源車銷售35999輛,1月至11月累計銷售279530輛。

  11月多家造車新勢力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紛紛刷新銷量紀錄。其中,零跑、深藍、小鵬等六家造車新勢力在11月創下單月銷量新高。

  銷量處于2萬輛區間的多家新勢力車企銷量表現同樣不容小覷。例如,極氪11月交付2.71萬輛汽車,同比增長106%,再創歷史新高。極氪歷史累計交付超39萬輛。

  蔚來則實現了連續7個月交付超2萬輛。11月,蔚來公司交付新車2.06萬輛。2024年1-11月,蔚來公司共交付新車19.08萬輛,同比增長34.36%。

  小米11月再次完成超2萬輛的月銷量表現。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這是連續兩個月交付量突破2萬輛,全年目標已提高到13萬輛。”小米汽車此前的交付目標為10萬輛,而小米已經在11月18日提前完成了10萬輛新車交付的目標。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指出,11月車企銷量表現強勁,背后蘊含多重驅動力。

  他表示,一方面,“金九銀十”帶來的市場慣性延續,使得傳統季節性波動效應繼續顯現,多家車企在銷量上實現了突破。

  另一方面,以舊換新政策效應持續釋放,為市場注入了政策紅利。

  此外,“雙11”的促銷熱潮疊加廣州車展的成功舉辦,不僅提升了消費氛圍,也極大激發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熱情,推動車市迎來交易高峰。

  新能源汽車產銷邁上新臺階

  據統計,從生產第一輛新能源汽車到第1000萬輛,中國用了27年時間,從第1000萬輛到突破2000萬輛,僅花費了17個月。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再度提速,僅用了不到11個月,產銷首次達成年度1000萬輛。過去1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

  分析人士認為,新能源車企產銷量持續攀升,推動整體新能源汽車產銷邁上新臺階。1000萬輛不僅彰顯了行業快速增長的強勁動能,更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從規模化擴張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階段,為全球新能源市場樹立了重要標桿。

  “11月部分車企已經提前完成了年度銷量目標。這說明這些車企已能將新能源車產能充分釋放,供應鏈體系經受住了高強度交付的考驗,為后續銷量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張翔說。

  年終或將迎來翹尾行情

  12月是車企沖刺全年銷量的最后關頭。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日前表示,中國新能源乘用車2024年四季度國內銷量預計為355萬輛,同比增長39%。

  目前,已經有車企開始布局限時優惠活動。例如理想汽車宣布年底限時0息政策,即12月31日前購買理想L系列和理想MEGA的用戶,可享受最低首付金額3年0息金融方案。

  極氪在11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提供全系車型優惠,最高可節省11萬元,包括4.7萬元現金優惠和6.3萬元購車權益,并推出0首付0利息金融政策。

  特斯拉也亮出了Model Y有史以來的最低價。11月25日,特斯拉剛剛上線了尾款立減活動,車主在12月31日前提車,Model Y后輪驅動版及長續航全輪驅動版車型尾款立減1萬元,售價23.99萬元起,同時還能選擇5年0息金融方案。

  在張翔看來,12月的汽車市場不再是新車型發布的高峰期,將以營銷和訂單交付為營銷重點。各大車企將全力以赴沖刺全年目標,進一步爭奪市場份額。目前,特斯拉等頭部車企率先采取降價策略,引發行業其他車企也紛紛跟進降價,以鞏固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同時,為實現銷量突破,各品牌紛紛在12月加大促銷力度。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也認為,今年12月的翹尾行情將比較突出,有望實現同比、環比正增長,且未來數月均會延續此趨勢。

【編輯:于曉】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