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之殤,在西南,人民子弟兵聞令出動
○戰大旱,解大難,他們不僅僅是一腔熱忱
○保民生,潤民心,專業化抗旱隊伍顯身手
送甘泉 萬人千車在行動
【旱之殤】
據各地民政部門統計,截至3月23日,貴州、云南、四川、廣西、重慶5省區市受災人口已達6130.6萬人,其中1807.1萬人飲水困難,占全國飲水困難人口的79%。
決不讓一名群眾沒水喝!
3月26日下午,一列運載著1.7萬余件礦泉水的貨運列車抵達貴陽東站。武警貴州總隊200余名官兵立即行動,把水裝上在此集結待命的一隊軍車。這批“救命水”將分黔西南州、銅仁地區、安順市3個方向,運往最缺水的山區。
急人民群眾之所急,這樣的一幕幕場景正在西南各地頻繁上演。駐災區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特別是運輸、工兵、舟橋、防化等部(分)隊,充分發揮組織嚴密、作風頑強和專業技術優勢,全力投入抗旱行動。
成都軍區駐滇某分部各運輸部隊和管線大隊,抽組了1支應急給水分隊和2支由40臺運輸車組成的應急運輸分隊,緊急支援云貴地區抗旱。
武警云南總隊在前期派出千余名官兵參與全省抗旱救災的基礎上,又調集各支隊灑水車,增派12輛大型高原運水車和高原高壓水炮車,突擊焊制了30個大容積箱式儲水罐投入救災。
陡峭的山坳上,鐵索高懸拉起,放滿水桶的吊籃沿著鐵索把甘泉送到山腳下的村民家中。這幅艱難的“送水圖”,這些日子每天都在廣西東蘭縣武篆鎮鸞坡村弄優屯上演。為了讓受災群眾都能喝上甘泉,東蘭縣人武部組織民兵送水進村,安排近百個送水點,保證每人每天生活用水不低于20公斤,解決了近5000人的臨時飲水困難。
26日上午,總后某部緊急調撥150件運水囊送往旱區。這種新型運水囊,每件可儲存6噸飲用水。
為了讓災區群眾早日告別“滴水貴如油,天天為水愁”的日子,廣大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采取建臨時抽提水設施、打水井、建水柜、筑塘壩、截潛流、接山泉等措施,盡最大可能滿足群眾生活和生產用水需要。
3月24日下午,當廣西百色市西林縣那佐鄉龍灘村的村民從剛打好的水井里抽起第一桶水時,大家高興得放起了鞭炮。村長張永招對鄉親們說:“縣人武部的同志奮戰6天6夜終于為我們打出了水井,以后我們就把這口井叫思源井吧!
武警重慶總隊等單位還成立了衛生防疫和檢測分隊,穿行災區各地,為災區群眾住所環境進行消洗,對新開水源進行水質檢測。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軍和武警部隊為群眾運水送水4萬余噸,疏通開挖溝渠1900余公里,打掘水井1300余口,鋪設水管600余公里。
增雨忙 飛機大炮催甘霖
【旱之殤】
云南、貴州、廣西等省(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區降雨偏少七至九成。
濃云密布,馬達轟鳴。3月24日上午9點40分,黃果樹機場上,一架滿載著碘化銀焰彈的軍用運輸機,承載著貴州安順人民對甘霖的渴盼,又一次昂首沖天。
成空航空兵某團接到上級赴貴州省實施人工增雨的命令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根據增雨飛行特點,周密制訂計劃,仔細檢查飛機,加強特情研究,全面做好準備。
3月10日,調機黃果樹機場后,機組及時與貴州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的同志加裝人工增雨設施,于12日試飛成功。3月13日,隨著第一架次的順利實施,安順地區普降甘霖,由此拉開了今年該團在貴州省人工增雨工作的序幕。
“天氣條件適合增雨!”23日早上接到命令后,機長周正率領機組人員立即起飛。隨機的氣象工作人員觀察著窗外的云層條件,通過高頻無線設備與地面聯系后,按下點火按鈕。燃燒器內的碘化銀焰彈冒出桔黃色火焰,生成催化劑撒向空中。
“人工增雨的好時機,對飛行往往是不利的。”據周正介紹,飛機在云層中會遇到冰凍、顛簸等多重風險,而執行人工增雨就是追著云層飛,這對飛行人員的心理和技術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據了解,截至3月24日下午5點,成空部隊機組已在安順飛行了6個架次,累計36小時30分鐘,作業區普降小雨,受影響區域過程雨量增加15%。
與此同時,旱區地面人工增雨作業也在緊張進行。云南省軍地有關部門已組織實施人工增雨607點次。3月22日夜間至23日白天,貴陽、遵義、銅仁、畢節、黔東南、黔南6個市(州、地)46個縣168個炮點開展增雨作業256次。據悉,貴州省軍區高炮分隊準備了509門高炮、102套火箭和7萬多發高炮彈、1400枚火箭彈,只待時機成熟,即可實施人工增雨作業。
另據介紹,貴州省通過積極開展人工增雨工作,已增加降水量15億立方米。
保春耕 科技知識送田間
【旱之殤】
降雨少,氣溫高,蒸發大,墑情差,西南旱區土壤含水量普遍只有20%左右。截至3月23日,農作物受災面積503.4萬公頃,其中絕收面積111.5萬公頃。
“還是解放軍教的辦法管用!”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的胡文貴老人,站在長勢喜人的油菜地里,臉上樂開了花。安順軍分區官兵利用“潤濕灌溉”技術,救活了胡文貴家4畝多地的油菜苗。
旱魔肆虐,擋不住軍民合力搶春耕的腳步。
貴州省望謨縣農戶王明書家有一畝多的耕地,在民兵致富帶頭人梁富華的指導下,把種早熟辣椒改種成了耐旱的本地南瓜,避免了干旱帶來的損失。據悉,該縣800多個民兵致富帶頭人已幫助1000多戶農戶改種和擴種了農作物。
在烏蒙山區,水城軍分區動員全市民兵帶頭推廣應用旱地育秧、地膜覆蓋、抗旱品種、增施有機肥等新技術,充分發揮了耕作節水、生物節水、化學節水和集雨節水等綜合配套技術的抗旱作用。
在黔西南、黔南、畢節等地,23個“武警抗旱救災服務隊”進村入戶支援春耕生產,先后幫助困難群眾澆水保苗2200余畝,幫助受災農民改良改種300余畝,想方設法提高農作物的抗旱能力。
旱區的田間地頭,處處是熱火朝天的軍民春耕圖。廣西軍區組織科技民兵和農技人員,向群眾傳授旱育稀播稀植技術、農作物地膜和秸稈覆蓋栽培技術、水稻玉米免耕栽培技術、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等抗旱技術,助推春耕生產。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采取蹲村住戶的方法,逐村逐戶幫助群眾春耕生產,栽種適合本地生長的黃豆、紅薯、玉米、甘蔗等抗旱良種。武警廣西總隊派出的一支支抗旱保春耕服務分隊,直接下到地里和村民一起耕種。
武警交通部隊的裝備、技術優勢在抗旱斗爭中發揮作用。在云南保山,承擔六(庫)曼(海橋)高速公路建設任務的官兵為當地架設臨時管道保障灌溉溝渠用水,確保了咖啡、煙葉等經濟作物的灌溉用水。他們還無償提供水泵、水車等設備,全力支援群眾抗旱。
武警重慶總隊官兵積極向農民傳播科學種植技術,指導他們將種子進行24小時浸泡后,直接埋到地里,注重把底肥施好,育出的秧苗抗旱能力明顯提高。重慶市忠縣任家鎮副鎮長胡明忠高興地對記者說:“幾十年沒見過這么大的旱災,但全鎮7600多畝水稻和5000多畝玉米播種育苗卻沒受到大的影響。”
防林火 精兵利器縛火龍
【旱之殤】
來自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的數據顯示,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云南、貴州、廣西、四川和重慶五省區市發生森林火災2351起,受害森林面積7091公頃。
持續干旱的高火險天氣,同樣威脅著這片位于祖國西南的森林綠海;鹎椴粩啵瑧鸲凡恢。面對異常嚴峻的防火形勢,駐西南各省區市部隊,特別是駐林區部隊發揮專業化技術優勢聯防聯控,捍衛寶貴的森林資源。
武警云南森林總隊作為一支專業化防火滅火隊伍,使命在肩、義不容辭?从小扒Ю镅邸、聽有“順風耳”、滅有“空中噴撒”,這些專業化的滅火裝備為茫茫林海撐起了一道防火墻。該總隊總隊長王高潮介紹,衛星遙感可以實時監控林區火情,干粉滅火炮、水彈滅火炮、風力滅火機再次顯威火場。
這些高科技裝備,第一時間阻擊了林火大面積蔓延。截至目前,他們已安全高效撲滅森林火災193起,5小時撲滅率達到90%以上,參與防火執勤320次,累計出動兵力2.5萬多人次,圓滿完成了滅火作戰任務。
同樣,群防群控的聯動機制,在西南各省區駐軍部隊打響。
武警重慶總隊啟動滅火搶險預案,山城衛士時刻捍衛著“森林重慶”的青山綠水。3月21日16時許,重慶長壽區玉華鄉發生山林大火,火線蔓延10余公里,四支隊200余名官兵緊急趕赴火場,連續奮戰10個小時終將大火撲滅。據悉,僅2月份以來,該總隊先后撲救16起森林火災。
貴州省軍區緊急向全區配發了手投式干粉滅火彈、風力滅火機、消防水槍、防火服等2000多件森林滅火器材,提高了基層部隊的滅火能力。
一支支專業化滅火隊伍,早已做好滅大火、打惡仗的準備:只要一聲令下,保證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贏,向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綜合本報記者姜興華、楊彪、錢曉虎、李建文、陳典宏、費士廷,特約記者盧曦、郭海涌、吳超,通訊員李小東、謝亞鵬、李奇松、涂敦法、金濤、高傳開、謝貴善、徐自祖、朱謙禮、陳萬金、張金華、程雪林、張奕、董建國、趙林報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