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金磚四國”是指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從2006年到2008年,金磚四國經濟平均增長率為10.7%,在世界各國中的排位居于前列。繼亞洲“四小龍”創造的“東亞奇跡”之后,“金磚四國”正在創造一個“世界奇跡”。
“金磚四國”崛起的原因
有學者試圖從“戰略模式”的角度分析,認為這些國家選擇了比較優勢戰略,從而使自身的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推動經濟以較低的成本和較好的效益保持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然而,且不說四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并不完全相同,中國和俄羅斯應該屬于“有限趕超”戰略,世界上還有那么多實行比較優勢戰略的國家,為什么沒有實現高速增長呢?
有學者試圖從“后發優勢”的角度分析,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相對落后,形成了一種來自落后本身的發展優勢,從而為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提供了較大空間。然而除“金磚四國”外,世界上還有許多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都有可能形成和利用“后發優勢”,通過改進自身技術、人力資源、經濟結構和制度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為什么沒有出現高速增長現象呢?
上述種種解釋都不能令人信服。我們認為,尋求“金磚四國”崛起的原因,應遵循兩條基本原則:第一,這種原因是四個國家所共有的,其他多數國家并不具備;第二,這種原因同經濟增長有直接的必然聯系。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金磚四國”都是新興大國,普遍具有大國特征;它們在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資源總量及市場潛力方面的“大”,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的國土面積分別占世界第4位、第7位、第1位和第5位,人口數量分別占世界第1位、第2位、第7位和第5位,資源總量分別占世界第3位、第8位、第2位和第9位,市場規模分別占世界第8位、第12位、第16位和第7位。正是這種大國經濟特征所產生的“大國效應”,形成了在市場、資源、規模及多樣性、互補性、穩定性方面的優勢,進而推動“金磚四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
“大國效應”的主要表現
大國經濟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形成了一種推動經濟增長的大國效應,具體表現為由資源總量、市場潛力、經濟規模及產品多樣性、區域差異性、經濟完整性等因素形成的利于經濟增長的優勢。
1、市場潛力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金磚四國”屬于新興市場大國,市場潛力很大,國內需求可以對經濟增長形成巨大的拉動力量。“金磚四國”是高盛公司為美國尋求未來市場的戰略對手而提出的一個概念,所看中的就是這些國家在世界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住戶最終消費支出方面看,巴西、中國、印度、俄羅斯都居于世界前列。這一龐大的市場規模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消費創造生產,因為它創造新的需求。巨大的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是大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金磚四國”之所以能夠保持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市場潛力大的優勢。
2、資源總量大——國內要素推動經濟增長。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金磚四國”的資源總量很大,為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是大國的基本特征,這些國家屬于自然資本的存量大國。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表明,印度、中國、巴西的礦產資源儲量總值分別為35700億美元、31800億美元、11100億美元,遠遠高于一些規模不大的發達國家,如英國和日本的2900億美元、德國的3400億美元。資源總量大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培植支柱產業。遵循比較優勢原理,根據要素的比較優勢選擇產業和產品的經濟才具有競爭力。由于大國的資源總量大,所以產業規模就大。正因如此,中國和印度憑借充裕的紡織工業原料便成為世界紡織品生產大國,俄羅斯憑借豐富的能源資源而成為世界能源產業大國。
3、經濟規模大——加深國內產業分工程度。“金磚四國”的市場規模和資源總量大,決定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總量或經濟規模大。亞當·斯密認為,分工的程度受市場廣狹的限制。錢德勒發現,一些現代工藝在其利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空前未有的成本優勢的潛力方面不同于早先的工藝。克魯格曼提出的國際貿易模型表明,生產規模實際是該產品的設置成本。規模經濟的主要效應在于節約成本和深化分工。經濟規模是受生產要素和市場規模制約的,大國的生產要素規模大,國內市場規模也大,既可導致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又可形成資源集聚和產業集聚,從而推動技術細分和技術進步,有利于社會資本的積累和經濟發展環境的改善。正如世界銀行出版的《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所指出:發展中世界正在進入集聚經濟新王國。
4、產品多樣性——增強對外貿易比較優勢。“金磚四國”正處于發展和轉型中,經濟“二元結構”或“多元結構”,地區差異和產業差異及由此造成的產品多樣化,在某種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對外貿易優勢。大國的區域遼闊,產業體系比較完善,往往具有多樣化的出口商品結構。從目前的出口商品重點看,中國主要有食品、紡織品、化學產品和機電產品,印度主要有軟件產品和紡織品,巴西主要有農產品、礦產品和航空航天產品,俄羅斯主要有礦產品、能源產品和和航空航天產品。近些年,對外貿易結構在走向高級化,但多樣化的特征并沒有消失。從積極的視角看,這種結構也有它的益處,可以較好地利用大國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經濟技術資源。從小國看,建立單一的出口商品結構才符合比較優勢;從大國看,建立多樣性的出口商品結構也符合比較優勢。大國的經濟總量大,它的一個地區或產業可以超過小國的整個國家或所有產業的總量,因此,即使是多樣性的出口商品結構,同樣可以形成規模經濟和規模效應,在國際市場上形成競爭力。
5、區域差異性——促進區域經濟快速增長。“金磚四國”地域遼闊,各區域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積累和發展水平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性有利于促進經濟快速協調發展。一方面,非均衡性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不同區域在競爭中求發展,加快了發展的速度。中國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地方政府特別重視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了“梯度推移”和“有限趕超”的快速增長現象。另一方面,各區域的差異性可轉化為互補性,成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優勢。在這些大國里,不同區域基于比較優勢來選擇經濟發展戰略,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區域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資金充裕的區域優先發展資金密集型產業,技術發達的區域優先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將會使各區域的產業都具有相對競爭力,在全國形成要素互補、產業互補和經濟協調發展的局面。
6、經濟完整性——保持國民經濟穩定發展。“金磚四國”的國民經濟體系比較完整獨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因而能建立起經濟發展的內部循環系統,形成較強的自我調節和抵御外部經濟沖擊的能力,使國民經濟比較穩健地運行。大國經濟具有幅員廣闊和資源豐富的特征,發展經濟的資源要素比較充裕,產業布局的空間比較大,憑借這種優勢可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布局,建立相對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俄羅斯的工業基礎雄厚,產業部門齊全,較早建立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二戰后,巴西和印度通過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發展經濟,逐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新中國成立后,遵循“獨主自主”的方針建成了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和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這種經濟優勢有利于抵御世界經濟波動的沖擊,在這次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中,“金磚四國”表現出良好的抗風險能力,通過擴大內需保持了經濟的穩定發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