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間,廣東開平兩屆市委,以“化整為零”的方式,違法審批近3萬畝土地遭查處。
在被調查期間,當地政府一方面繼續非法批地,一方面突擊種樹和紅薯欺騙調查組。
這種行為遭到中央兩部門及廣東省紀委、國土資源廳的嚴肅批評。
當地包括市委書記在內的近10名官員,被紀律檢察部門提請撤職。
一整天,趙瑞彰辦公室的門都鎖著。
12月11日,廣東開平市機關大樓,很多同事甚至跑出辦公室用公用電話撥打這位市委書記的手機,發現一直處于關機狀態。
在這一天,趙瑞彰要被撤職的事兒,傳遍小城。次日,當地甚至有媒體將“趙可能已被雙規”的傳聞寫入報道。
在開平引起如此大震動的,是當地非法批地案的批露,12月10日,被監察部、國土資源部點名批評。
廣東省紀委、監察廳給出的建議是:給予市委書記趙瑞彰撤銷黨內職務處分;給予江門市發改局局長施昭平(前開平市市長)撤銷黨內職務、行政撤職處分。
一同被提請處分的還有該市一副市長及兩名國土局原局長。
違法批地和欺瞞的竅門
4年違法批地近3萬畝,有關部門通過衛星監控發現開平耕地被占;當地政府火速種植樹木、紅薯蒙騙調查組
開平市大規模違法批地最早源于2002年,當時和趙瑞彰無關。
按照監察、國土兩部委的聯合通報,當年,市政府在水口鎮設立水暖衛浴生產基地,為解決審批難和規避繳納新增建設用地相關費用,時任市國土局局長建議:可以分拆審批建設用地。
他們這樣做的依據是,按照《廣東省實施〈土地管理法〉辦法》規定,縣級政府有一公頃(15畝)以下的國有未利用地的審批權限。
此建議被當時的市委、市政府領導采納。
“把上百畝土地,分批拆開成15畝以下的面積審批,這個做法一直沿襲下來。”12月13日,開平市國土局副局長鄧建洪說。
2003年4月,繼任市委書記的趙瑞彰繼續采用這種方法,并在兩年后,成立開平市工業建設用地審批領導小組,專門負責批地。
監察部副部長屈萬祥評價稱:開平市明知沒有農用地專用及征收土地審批權,仍采取“化整為零”的手法批地,是“有組織地不執行甚至對抗黨中央、國務院和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有關決定。”
據查,三年間,開平共將29785.05畝土地“化整為零”,違規審批。
同樣讓屈萬祥“惱火”的是,在兩部委督辦期間,開平有關部門拿出了一套又一套“虛假的土地利用規劃圖”,“以欺騙手段應對上級的調查”。
據當地一知情人士透露,開平占用耕地一事,首先是在國家有關部門的衛星監控中被暴露的。而在國家檢查人員到來前,當地政府馬上組織人栽樹、種紅薯苗。
事實上,當時并非種樹季節,樹種下后,死了不少。今年,又補種了一些。
12月13日,龍勝鎮悟村一帶,在新土覆蓋的地面上,稀稀疏疏地長著幾棵矮小的樹木。旁邊一地塊,所種樹木過半死亡。
知情人士透露,正是這一系列隱瞞事實真相的舉動,激怒了監察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調查組,導致明確提出對于趙瑞彰等官員撤職處分的意見。
“三大戰役”戰略
“搞經濟要像打仗一樣,軍令如山倒。”在趙瑞彰的軍事化口號下,西北戰場,創造10天征地1萬畝的奇跡。
3萬畝土地在4年內被征用,這樣快的速度“得益”于市委書記趙瑞彰全面推行的“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是趙上任后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把全市15個鎮、辦事處按地域劃分為西南、西北和中部三片。
“三大戰役”即是在此基礎上的西南戰役、西北戰役和中部戰役,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鎮級經濟建設。
按照在開平投資的商人譚雄偉的理解,“三大戰役”主要是為了招商引資。那么,鎮一級的政府招商引資的資本是什么呢?
“土地,沒有土地根本不可能招商。”12月14日,開平市民營經濟管理局調研股負責人和該市招商局一官員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有些鄉鎮就是靠比較廉價的土地吸引客商。”
“搞經濟要像打仗一樣,軍令如山倒。”在趙瑞彰這種軍事化很強的口號下,開平的“西北戰役”戰場上,創下了10天征地1萬畝的奇跡。
此“戰斗奇跡”,已被永久載入《江門日報》。其報道稱,地處開平西北的馬岡鎮為了新建金碗工業新城開始征地,面積是一萬畝。該鎮鎮長曾表示,這一征地計劃“僅用10多天時間就完成了。”
在12月11日,有當地記者現場探訪后表示,這個占地萬畝的工業區,如今只有幾個小廠在開工,被當地農民戲稱為“金碗新城今天變成了糞坑”。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