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遵義八月一日電 題:遵義,革命老區的完美“蛻變”
中新社記者 王兆寰 杜燕
遵義市,一個坐落在中國西南部的小城,因歷史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在此間召開的“遵義會議”而聞名于世。在建軍八十周年之際,記者隨采訪團重訪這座歷史名城,不禁發現,通過人們的創造與努力,遵義市已將歷史“機緣”轉為發展“機遇”,成功變身為西南新興的旅游和生態城市,煥發勃勃生機。
“紅色經典”開啟特色文化之旅
遵義市革命歷史遺跡豐富。一九三五年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戰爭的重大問題的重要會議。會上批判了“左”傾路線,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使中國共產黨重新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軌道。
以遵義會議會址為核心,串聯紅軍長征遺址,構筑了遵義紅色旅游品牌。近年來,遵義市投入近兩億元對紅軍渡口等歷史遺跡進行修繕,再現其風貌,吸引眾多游人前來參觀。據悉,自一九九八年全面啟動紅色旅游以來,遵義會議紀念館已累計接待游客二百多萬人次。
“綠色天堂”掀起生態旅游熱潮
革命文化根基深厚的遵義市,擁有“生物活化石”之稱的國家級桫欏自然保護區、“神州又一瀑布奇觀”的十丈洞瀑布等多處大型自然奇觀。風光旖旎,且氣候宜人,因此又堪稱“綠色天堂”。
紅與綠交融相應,人文與自然相得益彰。“城在綠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遵義向人們展示了一份錦繡畫卷。而國酒茅臺之鄉——茅臺鎮的中國酒文化更為其增加了一絲重彩。其中,世界上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館成為酒鄉旅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四在農家”新農村推廣引領致富之路
隨著以富、學、樂、美“四在農家”為主題的新農村創建的普及與推廣,遵義市農村面貌整體改觀:告別了以前的“臟亂差”,傳統農業被“農家特色旅游”取代。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同時,農村文化建設得到加強。
“我們現在和城里人幾乎沒有什么明顯差異了,”當地農民告訴記者,“自生活環境改善后,村里干凈整潔多了,穿戴也和城里人一樣了”。
截至六月底,通過“五通三改三建”活動,遵義市創建點上已修建硬化進寨路、連戶路近六千公里,十萬戶用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圖書室建立三千二百間,文體活動場地三千個。農戶年均收入在兩千五百元以上。
回首過去,遵義與歷史結緣;今日,革命老區蛻變后蓄勢待發;未來,這座羽翼豐滿后的西南小城將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