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3天后,為聲援“大刀軍”而作的《大刀進行曲》聞世。這首歌瑯瑯上口,很快便傳遍全軍,開頭第一句歌詞便是日后廣為人知的“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但大刀仍然無法扭轉敵我裝備懸殊的局面,守衛盧溝橋的219團傷亡慘重,團長吉星文不得不向37師師長馮治安求援。
而另一邊,開戰后,趙金典曾護送37師師長馮治安兩次上橋督戰。他記得當時盧溝橋和宛平城墻都已是彈孔累累,城內有些地方還冒著青煙。陣亡士兵的尸體被戰友冒險拖了回來,個別新戰士沒見過此場面,禁不住哭了起來。
“北平城里的反日游行多了起來,城里也堆滿了全國各地寄來的慰問品。”趙金典在頤和園站崗的地方,已經少有日本人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抗戰情緒高漲的大學生和各式救亡團體的到來。
時為37師109旅217團機槍連班長的孫敬生也在此時隨軍駐扎進長辛店。日軍的大炮雨點般地落在他們的陣地上。“附近菜田里的蔬果葉子都被震掉了,很多戰士都被炸成碎片。”
在隨后半個月的時間里,孫敬生所在的連隊僅靠6挺機槍和6門射程極短的迫擊炮還擊敵人,場面非常慘烈。
學生軍十命換一命
當盧溝橋陣地烽火連天的時候,離北平20多里遠的南苑軍營仍是一片平靜。17歲的軍事訓練團學員李鴻斌在這里如常訓練,如常學習。他和其他1700多名知識青年一樣,將被訓練成未來的指揮官。
炮聲日隆,但在每周一的訓話課上,副軍長兼軍訓團長佟麟閣除了鼓勵同學們盡早學成報國外,并不提及北邊戰事。一些心急的同學跑去問教員,得到的答復大多是“很快會和談解決的”。
當時抱有這種樂觀心理的29軍將士并非少數。“七七事變”爆發后,蔣介石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固守宛平,就地抵抗”,企圖將戰事控制在局部范圍內。7月 7日至7月25日期間,事端4次被日軍挑起,冀察當局又4次與對方坐到談判桌旁。此時期雙方處于拉鋸階段,戰事時斷時續。
事實上,29軍已經被日本人的煙幕彈所迷惑,“和談”實則日軍的緩兵之計,在雙方僵持之際,日軍大批入關。至7月25日左右,日軍集結在平津地區的兵力已超過6萬,還運來飛機坦克,實力已在29軍之上。
“7月26日氣氛開始不對了,學校也停了課。”這一天,李鴻斌領到一把鐵鍬,被安排到軍營四周挖戰壕。同學們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還以為要上實地演習課。就在這一天,華北駐屯軍突然向第29軍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對方在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
完成調動布防的日本人準備發起北平總攻,攻擊重點正是李鴻斌所在的南苑兵營,由副軍長佟麟閣和132師師長趙登禹率領的南苑守軍倉惶應戰。
戰壕挖好了,軍營四周200米范圍內的高梁和玉米也被砍掉,各主要路口還放置了圓木作路障。27日傍晚,李鴻斌領到了一桿步槍,200發子彈,4顆手榴彈和一把大刀,外加3天的干糧。有些同學知道要打日本了,興奮得一個勁地拍掌。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