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全軍訓練內容改革試點單位——沈陽軍區某師在長白山深處進行了一場信息化條件下的實兵演習,集中展示了訓練內容改革的成果,實兵演習現場呈現的“六大亮點”詮釋了軍方訓練改革的新趨勢。
看點之一 指揮所開設由“搭帳篷”到“搭網絡”
【現場傳真】2006年12月28日凌晨1時30分,沈陽軍區某師信息化條件下實兵演習,在長白山深處拉開戰幕。
2時53分,師長高潮通過車載指揮系統下達了作戰要素展開命令。
3時23分,師基本指揮所完成轉移后,只見指揮自動化分隊、通信保障分隊等迅速行動起來,有的忙著升天線,有的忙著放光纖,有的忙著調電臺……很快,他們便嫻熟地搭建起程控通信網、微波通信網、電臺通信網、移動通信網、衛星通信網等各種指揮自動化網絡,建立起具備師、團、營、連四級遠程信息交互、多維信息獲取、態勢信息共享等功能的指揮信息系統。
在通信保障中心,網絡技術工程師任濤正忙著鏈接指揮信息系統,并對各用戶入網情況同步進行監控和測試。很快,助攻群、炮兵群、防空群等各作戰群監控測試圖上的標志相繼由紅變綠,完成了鏈接。
【記者點評】信息化條件下,暢通無阻的指揮通信是作戰指揮的命脈。系統結構扁平化、信息形式數字化、戰場感知實時化、情報信息共享化、決策計劃智能化等特點,使機械化條件下搭帳篷、擺案子、掛地圖的指揮所開設形式,向搭建各種互聯互通的作戰指揮網絡轉變。網絡系統的有機聯接,增強了信息系統共享功能,提高了指揮效率。
看點之二 情報信息由各自為戰到信息共享
【現場傳真】“情報信息中心,注意接收上級通報,并迅速搜集當面‘敵’情!”3時48分,網絡指揮系統搭起后,師參謀長姚旺立即命令情報信息中心下達偵察計劃,組織對“敵”偵察。
“3號高地發現‘敵’步兵20余人,判定為一個步兵排,坐標××。”某團九連連長車長生用掌上電腦發回了前沿“敵”情。
“2號方位物附近發現‘敵’坦克縱隊,坐標××。”炮兵地面雷達鎖定了縱深“敵”坦克,并通過網絡終端上報信息。
“經系統分析,九連和七連上報的目標為同一目標。”情報信息中心主任包代勤一邊緊張地對匯集的各種情報進行甄別、融合、整編,一邊向記者介紹情報信息處理的程序、方法等。情報中心將信息去偽存真后,回傳至服務器,系統便會在態勢圖上自動生成相應的標號,并根據“敵”情變化每2分鐘刷新一次,確保“敵”情報知實時準確。
【記者點評】情報是指揮決策的依據,實時掌握戰場情報是實時高效指揮的前提。將各種偵察力量和戰斗分隊等形成互相銜接、互為補充的偵察體系,由各自為戰、力量分散向互相銜接、整體聯動轉變,由逐級適時上報向多級實時共享轉變,使各級指揮員在第一時間得到戰場最新情報。
看點之三 作戰會議由“面對面”到“網上聯席”
【現場傳真】“各單位迅速調閱‘敵’情態勢圖,10分鐘內將自己的決心、建議通過電子郵件上報師基本指揮所。”4時11分,了解掌握了當面“敵”情后,師里向各作戰群下達準備召開作戰會的通知。不一會兒,各作戰群的決心、建議相繼發送到師基本指揮所,師長逐一打開,迅速調閱。
“現在召開作戰會。剛才我瀏覽了各作戰群的決心、建議,感到在兵力使用、火力運用、攻擊部署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完善,請大家討論一下。”
“在兵力使用上,我建議由一個步兵團加強一個坦克營擔任主攻群,裝甲團擔任縱深攻擊群。”指揮控制中心主任劍嘯建議說。“在火力運用上,我建議炮兵部隊編組3個群,其中一個靠前部署,便于對‘敵’縱深實施打擊。”火力中心主任陸岳談了自己的建議。
“綜合大家的建議、意見,我決心采取縱深突貫、正面鉗制、精兵快反、整體合圍、全殲守‘敵’的戰法對‘敵’實施攻擊……”最后,師長定下了戰斗決心。這時,記者按下手中的秒表一看,整個作戰會僅用了28分鐘。
【記者點評】實時高效的指揮控制,是戰爭突然性、多變性的內在要求。扁平化的網絡作戰會,變集中封閉決策為多級異地同步參與決策,變逐級會議研究為分布交互平行展開,變依據滯后概略情報信息為實時動態的精確態勢圖,不僅減少了指揮層次,提高了決策效率,還提高了各級理解決心、執行命令的精度。
看點之四 兵力運用由概略估計到精確計算
【現場傳真】5時30分,戰斗正式打響,主攻群突破“敵”一線防御,正向“敵”縱深信息樞紐發起快速突擊……就在這時,態勢圖上突然顯示,“敵”2個機械化步兵連正向主攻群翼側機動,準備發起反沖擊。
“迅速調閱主攻群詳細態勢圖!”師首長命令參謀人員把態勢圖由全局切換到局部:主攻群已戰損47%,彈藥消耗僅剩0.3個基數,無法獨立抗“敵”反沖擊;炮兵群已占領預備發射陣地,能夠支援主攻群戰斗,但彈藥只剩下0.5個基數,急需補給……
對部隊了解怎能達到如此精確?指揮員介紹說,他們為每個連隊配發了掌上電腦,只要連隊把自己的位置、行動、損耗等輸入電腦,指揮員調閱態勢圖,戰場情況就會一目了然。
【記者點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信息化條件下的戰場越來越透明,指揮員不僅要清楚地了解敵情,更要準確地掌握我情,只有這樣,才能精確地計算參戰兵力的規模和力量構成,做到“量體裁衣”——量敵用兵、量地用兵、量力用兵,確保戰斗力量與戰斗任務相匹配,從而實施精確指揮。
看點之五 作戰協同由上級組織到末端自主
【現場傳真】“合成預備隊、炮兵群,我是主攻群群長,請按順序報告你部情況。”6時13分,接到抗“敵”反沖擊命令后,主攻群群長李寶東迅速將網絡視頻系統切換到合成預備隊、炮兵群等,及時與他們聯絡溝通。
“主攻群,合成預備隊已機動至反沖擊之‘敵’右翼,可隨時發起攻擊。”合成預備隊接到命令后,已主動占領了有利地形。
“主攻群,我是炮兵群群長,我已做好戰斗準備,隨時可以執行命令。”此時,炮兵群群長也已轉移到預備觀察所,密切注視著反沖擊之“敵”。
“主攻群、炮兵群,我是師彈藥補給隊,2分鐘后到達你們陣地補充彈藥,請注意接收。”師裝備部長蔣北通過戰場態勢圖,查閱各作戰群物資彈藥消耗時,發現主攻群、炮兵群彈藥消耗量大,便立即命令彈藥補給隊將彈藥直接配送到前沿陣地。
【記者點評】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戰場態勢復雜多變,需要各作戰力量間相互支援和密切配合,而網絡系統平臺的運用,為各作戰單元相互協同創造了條件,使之能利用系統平臺提供的戰場態勢實時共享情報信息,準確掌握戰場全局發展變化,并根據戰斗目的、任務和敵情等,圍繞整體作戰目的,積極主動地協同配合,達到“無縫鏈接”。
看點之六 作戰指揮由逐級指揮到越級指揮
【現場傳真】6時37分,抗“敵”反沖擊勝利后,師長命令戰損嚴重的主攻群后撤調整補充,由預備隊接替他們向“敵”縱深信息樞紐實施快速突擊。
預備隊接到命令后快速沖擊,直插“敵人”心臟。突然,“敵”10余輛坦克包圍過來,對預備隊實施了反包圍,一場殘酷的絞殺戰即將展開!
“我預備隊現被‘敵’反包圍,情況十分危急,請求武裝直升機大隊迅速給予支援!”千鈞一發之際,高潮一邊請求上級給予支援,一邊直接下達命令:“合成預備隊放棄追擊,迅速回頭支援預備隊;助攻群反坦克預備隊、障礙設置隊火速增援預備隊,堅決遲滯、消滅‘敵’坦克。”
接到命令后,合成預備隊、反坦克預備隊、障礙設置隊等火速趕到“敵”信息樞紐,迅速消滅了“敵”坦克。
【記者點評】如果說,傳統的作戰時間以時、分計算的話,那么,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時間將以分、秒計算。這就要求指揮員和戰斗員必須樹立強烈的時效觀念,采取一切措施,提高戰斗的時效性。面對猝不及防的戰場變化,充分運用直達末梢的指揮信息系統實施越級指揮,成為提高指揮針對性和決策時效性的必要手段。
【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姜寧、安普忠、杜樹人、王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