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4月7日電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發表題為《過度依賴外勞加劇失業率》的社論說,馬來西亞的合法外勞人數已破200萬人,但同一時期卻有40萬名大馬公民失業,這反映了馬來西亞的人力市場面對嚴重的失衡現象,過度依賴廉價外勞不只剝奪本地人的就業機會,所衍生的問題更威脅國家未來的發展。
文章摘錄如下:
人力資源部長蘇巴馬廉透露,馬來西亞全國的就業人數是1140萬人,而根據該部勞工局的統計,截至去年大馬引進的合法外勞達204萬4000余人,這占了人力市場的17.8%。
馬來西亞的失業率僅是3%,上述40萬名失業大馬公民,無可否認的其中許多是尋求轉換工作或待業,并非全部都是長期失業者;然而以馬來西亞近兩成的人力資源需依賴外勞填補,再加上估計約有120萬名非法外勞在馬來西亞謀生或滯留。換言之,本地公民根本不愁沒有工作。
外勞對馬來西亞的發展貢獻良多,但本地雇主為了節省成本,已把依賴廉價外勞當成業務的主要考慮,因而不愿聘請被認為需付較高薪酬的本地人,在惡性循環下外勞大批引進,本地人的就業和謀取高薪的機會也自然減少。
政府一直強調要減少外勞,可是外勞人數卻始終有增無減,當局缺乏有效措施來減少依賴外勞,反而越來越多領域開放聘用外勞,結果是連鎖性引發一連串問題,經濟效益雖顯著提升,可是國人負起的社會代價更是越來越昂貴。
如今新任人力資源部長也說,政府設定目標在2010年將外勞人數減少50萬人,要在短短的3年減四份之一的合法外勞,這恐怕是過于理想化和難以落實。畢竟政府若還實施頭痛醫頭的外勞政策,私人界也仍專注在勞工密集業務,那么隨著逐年大馬人口的增加,以及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投入人力市場,則馬來西亞失業率在未來數年趨向惡化是可預見的現象。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無論是合法或非法外勞在大馬已非鮮事,令人遺憾的是政府卻無法制定全面概括性的外勞政策,許多外勞措施充其量只是應急,如涉及命案就大事檢舉工地,甚至發出的外勞卡,其實也是治標不治本,減少外勞不應等到問題叢生才來補求。
幾百萬名外勞的涌現,一些短視高官更沾沾自喜,認為這是大馬經濟發展的強力象征,可是卻忽視了本地工人薪金偏低的現象。許多雇主也認為較高薪金將增加成本而導致產品失去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待業的大馬公民人數自然增加,更多的人才也唯有出國謀取更好待遇的工作機會。另一方面,外勞匯款回國使大馬面對嚴重的外匯流失,這對國家的發展前景更為不利,短視的政策長遠而言恐將得不償失。
內政部副部長曹智雄指指責一些外包公司壓迫外勞,這不但有損大馬聲譽,并為社會制造更多的問題和不安。之前也曾有外勞浩浩蕩蕩到大使館抗議或尋求協助,外勞滯留在國際機場更讓游客驚訝,諸如種種應該讓當局清楚了解,減少依賴外勞已是刻不容緩。
國人失業雖非純粹外勞所致,但環顧世界各國都尋求途徑減少外勞以保障本國人利益,在大馬仍有多達40萬人待業或失業的同時,那更是政府省思外勞泛濫所帶來的弊多于利后遺癥的時刻,從而采取制定明確政策徹底的解決外勞課題。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