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年04月01日 19: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一篇論文稱,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能將大腦中言語活動實時轉換成有聲詞匯的新設備,這項技術可以幫助失語者重拾實時流暢交流的能力。
該論文介紹,當前面向言語的腦機接口一般在個人無聲地嘗試說話與計算機的有聲輸出間會延遲幾秒,無法實現流暢清晰的交流,這會在聆聽者與說話者之間造成交流不暢和困擾。因此,一個實時系統有望恢復對話的自然流動,或能提高失語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本項研究中,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Edward Chang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Gopala Anumanchipalli與同事合作開發出一款無聲腦機接口,并作為一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將它植入一名47歲四肢麻痹(四肢和軀干癱瘓)女性的大腦,這名女性在一次卒中發作后已有18年無法說話或發聲。論文作者讓她在大腦中用意念講出包含1024個獨特詞匯的完整句子,同時用她的腦活動訓練了一個深度學習神經網絡,這些腦活動利用植入該患者言語感覺運動皮質的電極進行記錄。
隨后,論文作者用該模型以80毫秒遞增的速度解碼在線語音,與受試者的發聲意圖同步,再生成用受試者受傷前說話片段訓練的模擬她聲音的音頻。這個腦機接口還可以推廣至該受試者訓練中沒有接觸過的詞匯,并發現該設備可以連續運作,而不是每次幾秒。
論文作者總結表示,雖然仍需對更多受試者開展進一步研究,但該設備有望讓失語患者更自然流暢地實時說話,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論文作者還提供一段視頻,對這項研究成果進行演示。(記者 孫自法制作 徐妙巧 視頻來源施普林格·自然)
責任編輯:【葉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