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姚冬琴
“洋記者”人數“超過過去100年來華的總和”
2008年8月,在北京是屬于奧運季節。在這個季節里,假如你去北京的后海或三里屯逛逛,僅空氣中彌漫的奇異香水味,就足以讓你感受到來自異國的氣息。
奧運的北京,“熱鬧”而有序。彬彬有禮的中國人,將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條;反而是那些披著花花綠綠的旗幟、裝扮怪異的外國人讓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奧運,不僅是屬于中國,更屬于全世界。
據悉,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多名運動員前來參加北京奧運會,加上教練員、裁判員、官員、新聞記者等,總人數達到7萬人,而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旅游者超過100萬人。
對于奧運會而言,除了運動員,最忙碌的恐怕要屬各類媒體的記者們了。他們或奔走于各個賽場、新聞發布會,或出現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他們喜歡用并不嫻熟的中文,跟北京的人們“問東問西”。
他們每天都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發往世界各地,向全世界報道發生在這里的一切。同時,也向全世界介紹著中國——這個古老而神奇的東方國度。
國際奧委會歷史上第一個市場總監麥克爾•佩恩在最新完成的專著《奧林匹克大逆轉》中寫道:在整個北京奧運會舉行的16天里,訪問中國的外國記者,將比過去100年里來華的外國記者總數都要多。
根據北京奧組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北京奧運會上有來自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1600名正式注冊記者,其中包括16000名電視記者,5600名文字、攝影媒體記者;據不完全統計,非正式注冊媒體記者達5000多人,都創下了奧運歷史之最。
此外,加上其他新聞工作者,記者總人數據估計超過3萬人,呈現出“3個記者追1個運動員”的局面。
擁有北京奧運會美國地區獨家電視轉播權的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對北京奧運會進行18天的全程轉播,節目總長度超過3600小時——這比他們之前所有夏季奧會報道量的總和還要多。
歐洲廣播聯盟對北京奧運會的報道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其成員包括歐洲56個國家的75家轉播機構。北京奧運會期間,歐洲地區有大約120個電視頻道播放由歐洲廣播聯盟制作的奧運電視節目。
美聯社派出了史無前例的315人的報道團隊,其中包括60多名攝影記者,還有幾十人組成的美聯社首個電視攝像奧運團隊。而在美國國內,美聯社僅僅留下了十幾位從事專項報道的記者。
路透社派出約300人的記者團,用中、英、日、法、西、葡等多種語言直接報道奧運會,并在全球范圍內翻譯成20種其他文字播發。
日本的共同社、意大利的安莎社和俄羅斯的俄通社—塔斯社等有影響的通訊社也都派出數量眾多的記者。
《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費加羅報》等世界知名報紙紛紛在奧運會期間推出了奧運專版。
外媒關注的8個熱門話題
事實上,2008北京奧運在改變著北京、改變著中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在改變著世界。身處其中的中國人也許對這一切早已“司空見慣”,而對于外國記者來說,或許還是有些“神奇而神秘”,但他們的嗅覺卻異常敏銳。也許,他們的觀點與我們不盡相同,甚至他們的某些視角出人意料,但是,“兼聽則明”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所以,我們有興趣也有必要了解和關心外媒對北京奧運的關注和報道。
—— 奧運環保 “空氣質量問題被夸大了”
在外國記者眼中,環保問題或許是北京奧運會面臨的“最大挑戰”。主要聚集在空氣質量、城市氣候、環保政策,以及環保工作的持續性等方面。
《科學美國人》雜志8月的一篇文章說,“中國正在給北京進行一次改頭換面的綠色行動,使北京成為一個零污染、綠色建筑、可持續社區發展的模范。”
巴西特拉網站記者塞爾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奧運會是一個很好的機遇,能使外國記者改變對中國空氣和環境污染方面的壞印象,讓全世界認識并了解真正的北京、真正的中國。”
英國《泰晤士報》8月7日的報道說:“以我們根深蒂固的老邏輯來說,總有人覺得中國的空氣跟混凝土似的。但正相反,自始至終,人們能從體育場這一端清清楚楚地望見另一端。天空干凈無煙。事實上,在5000英里之外時,我們便意識到,所謂的空氣質量問題,是被某些人夸大了的。”
法新社記者查爾斯•惠蘭在文章中引用北京市2008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總工程師丁建明的話說:“綠色奧運給中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它將為未來北京和其他地方的建筑項目設定標準,這將是北京奧運會的主要遺產之一。”
—— 志愿者 “年輕一代一夜之間長大了”
在盛大的北京奧運會中,奧運志愿者的熱情、開朗、周到服務,不僅拉近了國人和奧運的距離,也讓國外友人“備感親切”。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文章中寫道,我本來打算寫寫北京糟糕的空氣,可現在我覺得,這里也就是和天氣糟糕時的洛杉磯差不多。所以,我想說說“志愿者以及他們所提供的無微不至的服務”。
韓國《朝鮮日報》的報道將那些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擅長用英語與外賓對話,富有愛國心的年輕人稱為“鳥巢一代”;報道中同時還提到,“在奧運會之后,這批具有才華和愛國心的年輕人,也將成為中國未來的棟梁之材。”
中國年輕一代身上體現出來的責任感與力量,新加坡《聯合早報》編輯組副主任周兆呈早在今年5月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中就發現了。他在文章中說:“在趕赴四川災區的志愿者中,有一大批20歲上下的年輕人,做著力所能及的貢獻”,“中國的年輕一代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了,改變了不少對原本想象具有很多缺點的都市獨生子女的成見。他們知道伸出援手,知道承擔責任,知道做出奉獻,知道扶助弱者。”
日本《朝日新聞》8月12日刊登了一篇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訪談。石原慎太郎說:“(志愿者)他們非常親切,彬彬有禮。中國的新一代年輕人顯然對國家和社會的前途抱有期待,這一點與日本的大學生完全不同。我從他們身上感到了青春的活力,這是很令人羨慕的。”
—— 食品安全 “擔心運動員村食品安全是荒謬的”
今年2月初,《紐約時報》報道稱,美國奧委會計劃自帶食品參加北京奧運會。然而,美國奧委會官員2月21日在亞特蘭大表示,他們對北京奧運會提供的食品充滿了信心,美國運動員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大部分膳食將在運動員村的“村食堂”解決。北京奧組委運動會服務部餐飲處處長抗易也表示,他們沒有接到某國代表團要自帶食品的申請。
路透社7月31日引用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一名官員的話說:“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檢驗檢疫機構將實時監測每一種產品,以確保食品安全。”
美國麥克拉齊報業集團記者提姆•約翰遜則在文章中仔細描述了中國為保證健康膳食所作的努力:在將要為運動員提供蔬菜的農場,入口處安排了警衛監管。為參賽運動員提供的豬肉,來自離市區很遠的10個秘密養豬場,里面的豬每天有兩小時的運動時間,吃的是有機飼料,受到晝夜不停的監控。
法國《歐洲時報》8月6日報道說,“由于西方某些媒體的大肆渲染,一些運動員懷揣口罩、手拎備用食品,懷著疑慮的心態來到中國。可當他們一踏進奧運村大門,就意識到應把口罩和備用食品扔了,騰出行李箱的空間來帶些北京的禮物回去。”
—— 奧運安保 “國際恐怖主義想在中國活動是非常困難的”
由于奧運會參與人數多、涉及國家多、媒體關注度高,因而很容易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目標。過去多屆奧運會東道主都把安全問題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中國為實現“平安奧運”的目標付出巨大努力,投入了奧運史上規模最大的安保力量,以致有外國媒體甚至稱“北京奧運的安保措施過于嚴格”。
國際刑警組織負責人羅納德•諾布爾6月12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說,“對于中國的奧運安保措施,國際恐怖主義想在中國活動是非常困難的,中國投入‘前所未有’的力量以確保北京奧運會的安全。”
美國《華盛頓時報》7月28日署名為克里斯•奧布萊恩的文章中說:“人們漫步在北京迷宮般的胡同小巷中,就會感覺到中國政府在奧運會之前對安全的高度重視,以及它把人民團結在一個共同事業周圍的一貫正確的能力。”
——“抵制奧運風波” “組織者發現自己是孤立的”
2008年初,“抵制奧運”的聲音一度甚囂塵上。但在今天看來,這除了激起中國人空前的愛國熱情,并沒有達到某些人所期望的目的。
俄羅斯《晨報》記者娜達麗雅•謝羅娃在4月13的文章中說:“吵鬧不堪的活動和歇斯底里的評論只做到了這樣的一件事:今天,那些完全不喜歡體育的和那些完全不懂政治的人都知道(今年)夏季奧運會什么時候舉行,在哪舉行了。”
美國《時代周刊》7月16日題為《為何沒人抵制北京奧運會了》的文章稱,中國的崛起和經濟影響,是每個國家不可忽視的,也是需要正常心態面對的。推動抵制的組織發現自己相對孤立,而且大部分人從一開始就意識到缺席奧運可能性不大。
英國Spiked網絡雜志8月8日的文章中,記者布倫丹•奧尼爾認為,西方不該透過“恐懼、偏見和狹隘的多棱鏡”來看中國。“一些西方記者對中國人進行抨擊,甚至對中國人的奧林匹克精神進行抨擊,揭示出目前這種責難背后的古怪的混合情緒。然而對于我們中數以百萬計的人而言,西方精英混淆視聽的做法以及對現代中國的妒意,不會影響我們欣賞這場盛會。”
——北京奧運之最 “北京了不起”
德國駐北京記者約翰尼•埃爾林7月20日在奧地利《標準報》的《因為北京就是了不起》的文章,歸納總結了北京2008奧運的“了不起”之處。
史上最大奧運采訪團——將有4萬記者進行現場采訪;史上最多人同時觀看——全球將有40億人同時觀看奧運轉播;史上最長轉播時間——北京奧運轉播將5400小時現場實況轉播各項賽事;史上首次將轉播權給新媒體——國際奧委會首次將轉播權轉讓給了網絡平臺和移動電話網等新媒體;史上最密集的興奮劑檢測——4250次興奮劑檢查,比雅典奧運會增加了25%;出色的廣告營銷——推出了6000個權益產品,創紀錄地吸引來63家集團巨頭;便宜的門票——花五六歐元就能到現場觀看比賽;志愿者人數最多——達到150萬之眾;北京變成了綠色之都——世界上最大公園“奧林匹克公園”成為北京“新肺”;奧運史上首次推出“金鑲玉”獎牌。
《紐約時報》7月14日一篇文章重點關注了北京的“新建筑”。
“在北京新的國際機場航站樓,如果說西方人走出飛機那一刻感到目眩而困惑,那也是可理解的。不僅僅是因為新機場的宏大。而是因為一種避無可避的感覺:你正在穿過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那個世界熱烈地擁抱變化,讓西方國家望塵莫及。”
“這座嶄新的航站樓由福斯特設計,和其他一些新的紀念碑式建筑組成一份了不起的名單:安德魯的蛋型國家大劇院;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鳥巢;PTW設計的水立方;庫哈斯的CCTV新總部。”
—— 奧運經濟效應 “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飛躍合情合理”
北京奧運會前,中國經濟的統計數字給人以“深刻印象”。8月份之后,中國經濟的表現會是怎樣的走勢?不少外國媒體對此給出了不同分析。
奧運會的經濟影響被高估了?美國《時代》周刊4月28日文章稱:“(憑借奧運)獲利的看來是韓國一類較小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奧運開支似乎對整個經濟活動有深遠影響。而中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根據野村證券公司2007年開展的一項調查,2008年中國的奧運花費和旅游收入僅能使GDP增長率提高0.25個百分點。此外,根據瑞士信貸銀行的研究,奧運主辦城市北京對全國經濟的作用相對較小,只占 GDP的4.4%。”
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6月15日播發一篇署名文章說,預計今年有大約450萬名外國游客來到北京,總消費額為48億至49億美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后,中國的旅游業將繼續受益大約10年時間。“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將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飛躍合情合理。”
美國《紐約時報》7月20日署名為大衛•巴博扎的文章提到,北京奧運會的贊助商或合作伙伴已經達到創紀錄的63家公司。據估計,在中國與奧運會相關的廣告收入今年可能達40億到60億美元。
—— 奧運場外的中國 “中國處處有奧運精神”
如果說,8月的北京掀起了一場媒體大戰,那么奧運會只是“導火索”。中國的歷史、文化,特別是近30年來的發展變化,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了眾多外國記者的眼球。一些媒體也把目光投射到了奧運賽場之外的中國。
西班牙《先鋒報》8月10日文章中提到,多數農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去年實際增長了9.5%,達到10年來的最高增速。這是因為農業豐收和農產品價格普遍以兩位數上漲,還因為有2億農民工在城市中為自己的家庭創收。農業稅已廢除,農民還可以免費送孩子去上小學和初中。
美聯社在題為《用奧運精神重建家園》的報道中說:中國映秀——這里的街道上充滿著各種聲音,“挖掘機的隆隆聲,轟鳴的鉆機聲,叮當的鎬聲”。在映秀的入口處,一條鮮紅的標語橫掛在高速路上,“奧運會加油,四川加油,汶川加油”。在一塊被清理干凈的地方,將近3000間藍白色的獨立小屋被整齊地規劃建立在有兩個足球場大的混凝土地基上。一排臨時商店在出售洗發水、面條、啤酒等商品。
(摘自《中國經濟周刊》)

![]()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