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上次那樣的特殊情況,案子可能會正常審理,但也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由于香港法律沒有對訴訟期限的規定,因此具體的時間無法預料。”4月25日,一直關注香港富豪龔如心千億港元遺產爭奪戰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范愉,從專業角度做出了這樣的預測。
同時還擔任中國比較法研究會副會長的范愉解釋說,作出這樣的預測源于普通法系與大陸法系之間一些法律文化差異。
據了解,范愉所說的“上次”,指的是龔如心與她的公公之間為了丈夫王德輝的遺產進行的8年馬拉松訴訟。龔如心先輸后贏,最終贏得了400億港元的巨額遺產。其間,她也一度因涉嫌作偽證而受到檢方指控。
范愉告訴記者,在香港地區,即使在民事案件中提供偽證也會被追究刑事責任,這與我國內地不同。這就使得雙方要挖空心思、不惜重金搜羅證據,客觀上造成案件被拖得時間較長。
另一方面,一些國家的民事訴訟一般都沒有強制性的審限。在普通法系國家和地區,法官審理一個案子的時間長短取決于案子的復雜性、法官忙不忙以及當事人的具體情況。(記者張亦嶸、通訊員劉鵬)“